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编剧史航吐槽“最后悔的书” 呼唤独立阅读

2013年11月14日 17:47 来源:晶报 参与互动(0)

  最近,有不少读书人在晒“最后悔的书”。《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叶开就发微博说,“我去年买了最后悔的是《这个天国不太平》(小品文拼凑)和《南渡北归》(这部小说真烂)”;编剧史航吐槽说,自己近年买了三本后悔的书:《南渡北归》、《沉默基因》、《鲁迅的胡子》。

  接下来,就有很多网友跟着纷纷吐槽,玩起接龙游戏了。于是,很多畅销书还有名家经典,也都纷纷“中枪”,被标识成“烂书”拿出来示众。比如,年轻人极喜欢的刘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我曾很喜欢的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穆斯林的葬礼》,也都无法逃脱,不能幸免,真可谓是“无书不后悔”。

  为什么“最后悔的书”会掀起共鸣呢?我觉得,这事还真不能怪“书太烂”,而是要怪人缺乏独立阅读的精神。人的精神是分层的,人的精神层次也会随着时间不断提升。这就注定着,一个人的阅读体验是变化的,需要面对的书籍内容,也就必须不断迭代。如果说有最不后悔的书,那一定就有在某个特定时间节点最能击中阅读者心灵,满足阅读者需求的书。这实际也就要求,在阅读上,我们时时都要做到不盲从,不随大流,而要坚持自我,有独立精神。这样,就会随时找到可以和自己心灵对话的书籍了。

  现在图书市场犹如汪洋大海,很多人一头扎进去,很容易找不着北。特别是,很多书被炒作包装,挂羊头卖狗肉。加上有太多书评没节操,失去起码的独立价值判断,多是在替市场做吆喝,多是在讲人情卖面子,甚至有的书评完全就是为了拍作者马屁,在这种情况下,确实也有很多烂透顶的书被吹嘘成“神作”。市场泥沙俱下,图书免不了会有烂货,但人的阅读不应该滥。所以,我觉得,与其为“最后悔的书”失落与愤怒,还不如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在选择图书的时候失去了读书人应有的独立精神。

  在我心中,似乎没有什么能像阅读这样,可以让我们每个人完全进行自由选择了。悲哀的是,尽管自由是个好东西,但当自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却又经常不会去消受。当然,任何一种自由都会遭遇干扰和捆绑,读书当然也不例外。这不仅体现在前面所说的书评人没节操,还体现在一些自以为是的文化权力,喜欢给人开书单,下阅读任务,而且还总喜欢给出“必读”的结论。不过,面对这样的粗暴无知,阅读者实在不应该轻易就放弃了自己的自由选择权。自由是靠自己守护和争取的,如果连阅读这样很容易获得的自由都自我丧失,那么也不能过多去怨天尤人,感叹自己不幸碰上“最后悔的书”了。

  阅读是一种文化行为。可以说,当前国民阅读呈现出来的状态,也就是文化生态的写照。在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却总能看到无数人一窝蜂地追捧一本书,像是在争抢一颗兼治天下的救心丸一样,这种现象真的太可怕了。如果现在要去调查一下什么才是“不后悔的书”,恐怕答案多会聚焦在那些“黑厚学”、“成功学”、“办公室政治”、“商业谋略”之类的书。事实上,这类多摆放在机场的书店书,每天都在享受着行色匆匆的人们的抚摸。这种现象,说到底,也就是因为人的行为没有受独立精神支配的体现。

  人非圣贤,谁也免不了会买几本“最后悔的书”。但是,如果总是在买“最后悔的书”,如果总是找不到自己的阅读方向,无法建立起自己的阅读体系,我觉得,也就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读书是自己的事,是灵魂的事,未经反思的阅读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所以,在我们纷纷吐槽被“最后悔的书”侮辱情感与智商的时候,应该去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会掉进那些文化垃圾里,为什么会失去独立的文化人格,为什么会让原本应该自由宽广的内心变得那么逼仄僵化。

  想清楚这些问题,买到“最后悔的书”的概率肯定就会越来越低了。

【编辑:蒲希茜】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