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隋炀帝为何仅剩牙齿? 专家:因墓区土壤为酸性

2013年11月18日 13:42 来源:河南商报 参与互动(0)

隋炀帝墓1号墓俯视图

隋炀帝墓2号墓出土的铜编钟

隋炀帝墓1号墓出土的陶俑

  扬州发现隋炀帝萧后合葬墓 墓葬寒酸因隋炀帝下葬时已非帝王

  不管野史如何戏说“六帝桃花”

  萧后到死还是陪了隋炀帝

  今年4月,江苏扬州市邗江区西湖镇司徒村曹庄发现疑似隋炀帝陵寝的古墓。经过半年论证,11月1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权威专家一致确认,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埋葬之地。

  发掘

  二号墓墓主是萧后

  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称,墓内两颗牙齿鉴定为5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结合文献记载,隋炀帝杨广生于公元569年,卒于公元618年,年龄和“牙齿年龄”吻合,确认一号墓主人是隋炀帝杨广。

  二号墓内保存有部分人骨遗骸,经南京大学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为大于56岁、身高约1.5米的女性遗骸。根据墓葬形制、墓内出土高等级随葬品和对人骨遗骸的鉴定,结合文献记载,判明墓主人正是隋炀帝萧后。

  3D“透视眼”确认隋炀帝墓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确定墓主身份,墓志是最确切证据。发现时墓志其实局部相当模糊,考古部门运用了当今国内最为先进的3D扫描技术识别。墓志上已识读出的志文为:“随故炀帝墓志、惟随大业十四年太岁……一日帝崩于扬州江都县……于流珠堂其年八月……西陵荆棘芜……永异苍悟……贞观元年……朔……葬炀……礼也、方……。”

  出土国内最完整十三环蹀躞带

  专家介绍,墓葬规模不大,规格不高,但出土的文物令人不可小觑。出土玉器、铜器、铁器、陶瓷器、木漆器等200余件(套)。

  一号墓中的一套蹀躞金玉带,不仅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也是古代带具系统最高等级的实物。四件铜铺首通体鎏金,兽面直径26厘米,与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铜铺首大小相近。

  解读

  隋炀帝为何仅剩牙齿

  专家表示因为长江流域为酸性土壤,这样的土壤不利于人体尸骨保存。此次隋炀帝墓考古发掘领队、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束家平也表示,一号墓保存得略逊于二号墓,这跟一号墓坍塌粉化现象较为严重不无关系。

  北京大学教授赵辉认为,萧后有尸骨保存,隋炀帝仅剩“牙齿”,从考古上讲,即使是同一区域的墓葬,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萧后墓葬相对保存较好,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亡朝之君所葬是“墓”非“陵”

  二号墓为腰鼓形砖室墓,由主墓室、东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组成。墓葬通长12.64米,宽5.9米,残高1.6米。这位生前据称好大喜功的帝王,死后所安葬的主墓室仅有6米多长、8米多宽,仅从规模上看确实十分寒酸。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表示,杨广是“故帝”,失掉了“身份”,其墓葬的规格、形制不可能达到正常帝王的标准。杨广作为亡国之君,注定了墓葬不可能是“故帝王陵”,而只能是“旧帝王墓”。唐王朝只能象征性地给杨广一个“王墓”。

  十三环蹀躞带 躞(dié xiè),本意是小步疾走的意思。隋唐时期,从皇室宫廷到普通达官显贵,均以配用玉带为荣。从玉带的底色还能将其官阶体现出来。据两唐书的记载,最高等级的玉带底色为紫色,整条玉带由十三块组成。而在每块玉带板的下方,带有能挂载小物品的小钩的玉带便被称呼为“蹀躞带”。

  背景人物

  “双面”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公元569年~公元618年)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文帝杨坚次子,在位时间约14年。 《隋书·世祖本纪》中记载隋炀帝: “上美姿仪,少敏慧。”但他的政绩和暴政都很突出,有人拿商纣王、秦始皇等与他相比。公元618年,炀帝准备迁居南京。从驾虎贲郎将元礼等推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为首,发动兵变,宇文化及逼缢隋炀帝。“炀”,是杨广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谥号,表示 “好内怠政”、 “外内从乱”,为 “下谥”、“恶谥”。

  温婉萧皇后

  萧皇后,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曾孙女,西梁孝明帝萧岿之女,母张皇后,被时为晋王的杨广纳为妃。传言萧后有“六帝桃花”之称,十三岁嫁为隋朝晋王妃,历经杨广、宇文化及、窦建德、突厥处罗可汗、吉利可汗和李渊等六位丈夫。“萧后最后是唐帝李渊的女人,难不成李渊把自己的女人和别人葬在一起?”不过这些被认为是野史,据介绍,历史上的萧后其实是一名贤后。史书记载,萧氏性婉好学,颇得文帝与独孤皇后之宠,杨广曾数次下江南,萧皇后必随行。对于杨广的暴政,萧皇后因为惧怕而不敢直述,而作《述志赋》委婉劝诫。(据《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新华社)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