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青岛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万年象牙化石(图)

2013年11月18日 16:56 来源:半岛都市报 参与互动(0)

考古人员对出土的石器等进行研究分析。

出土的象牙化石。(考古队员供图)

出土的打制石器。

  连日来,青岛首次对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7日记者了解到,经过一个月的考古发掘,黄岛大珠山遗址野外考古发掘已结束,共出土1742件化石、打制石器等标本。在最后几天的发掘中 ,考古人员收获颇丰,不少大型动物的骨骼化石被相继发掘出来,而沉睡万年的罕见象牙化石也得以重见天日。17日,多名权威考古专家进行了座谈和研讨,专家们表示,这次发掘出的成果不仅将青岛的历史向前推至万年前。据介绍,发掘出来的标本将进行整理和复原,下一步将在专门的旧石器陈列馆展出,市民可近距离观看。

  大珠山遗址已停止发掘

  为了解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11月17日,记者再次来到了位于大珠山脚下的考古发掘现场,记者看到,原先直通马路的小路已经被铁丝网围起。当地居民告诉记者,这是为了在这里种植蓝莓而围起的,“自从这里发现了上万年前的遗址,很多人都来到这里游玩和参观,我们围起来主要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果园,不会圈起或者破坏考古现场。”一位工人称。

  记者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绕过了铁栅栏,来到了考古现场。记者注意到,与前几天相比,这里已经不见了考古发掘人员的身影,考古挖掘出来的深坑下已经积满了水,上面还漂着许多落叶,看起来像是刚刚遭遇了一场大雨。记者走下考古的深坑,发现里面考古的器具已经全部收走,只剩下墙壁上几个标记土层的纸片,被图钉钉在土壁上,其他的一些器具已经全部见不到踪影 。“ 已经停工三天了,考古队员都撤走了。”家住附近的董先生告诉记者,挖掘现场三天前已经停止施工,现在进入文物整理阶段,这些水可能是因为下雨加上地下水冒溢而积累出来的。随后,记者就考古发掘是否停止一事咨询了黄岛博物馆的相关负责人,得知他们的野外发掘确实已经结束。

  标本1742件,没发现人骨

  在黄岛区博物馆一间办公楼内记者看到,许多专家围坐在一楼的一间办公室内讨论着什么,一名头发花白的专家正拿随身携带的放大镜近距离观察一些打制石器,时不时与围坐在周围的其他专家讨论交流一下。由于几名专家讨论这些化石标本时非常专心,记者没有冒昧地打扰他们,转身跟随着黄岛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到了院子里的一间类似仓库的大屋子里 。打开厚重的铁门,记者发现,三间屋子大小的仓库中,地面上平整地摆满了考古队员近一个月发掘出的各种化石以及打制石器等标本。记者目测这些标本有近千件,黄岛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还不是全部的考古发掘成果。“经过一个月的考古发掘,我们共发掘出1742件化石、打制石器等标本,其中打制石器有400多件,大部分还是动物骨化石,另外还在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动物化石和树木残块。”一名考古队员说。

  记者注意到,摆放在地面上不仅有动物肋骨、兽角以及关节化石,还有许多动物骨化石记者首次见到,其中大型的骨化石有数十件,都是动物的肋骨、跖骨或者牙齿,其中一块牙齿的化石还与一块动物的骨骼拼接在了一起,四颗牙齿以及这块骨骼对接得毫无缝隙。专家告诉记者,这个应该就是动物的下颌骨,牙齿就是长在这个上面的,而具体是属于哪一种动物的骨骼,还需要进一步鉴定才能得出结论。记者通过观察发现,这个牙齿的化石应该属于草食动物,因为在臼齿的表面有明显的磨痕,这与之前考古发掘中专家介绍的食草动物的牙齿化石非常类似。

  除了骨骼,许多大小不一的兽角化石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它们与动物的肋骨有明显的区别。一名考古队员解释称,动物肋骨化石的外表大多光滑,而兽角化石的外表则有一道道竖着的条纹,看起来就像树皮的纹路,而且形状从根部到顶部由粗变细,保存得也比较完好。据专家介绍,发掘出来的这些化石等标本,为遗址提供了很好的年代依据,遗憾的是,截至考古发掘停止,考古队员并没有发现人骨化石。

  发掘出两颗象牙化石

  据考古队员介绍,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工作,他们发现在地层埋藏状况以及出土遗物的种类、质量、数量等几方面都达到甚至超出了预期目标。在发掘探方距地表4.5米深度内,发现了保存很好的更新世晚期的地层堆积,在地层里 ,动物化石、树木残块、植物种子、孢粉和较多的人类打制石器得以很好地保存下来。中科院环境考古专家和植物考古专家通过现场勘察,对该遗址地层埋藏环境给予高度评价,目前已经提取的化石标本包括动物的下颌及牙齿、角、肢骨、脊椎骨、髋骨、肋骨、趾骨等,至少涉及象、犀牛、普氏羚羊、野猪、马、马鹿、梅花鹿、牛等10余种典型的更新世晚期动物。这些动植物化石为该遗址提供了很好的年代依据,对于研究当时古人类的生存环境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考古队员称,在随后几天他们进行了发掘,发掘现场惊喜连连,“太罕见了,我们在现场发掘出两颗象牙化石。”考古队员告诉记者,其中一颗象牙有十几公分长 ,保存得十分完好,石化的情况也比较好,在考古发掘中出土其他动物的骨化石相对较多,而发掘出象牙化石算是比较少的。在对大珠山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他们仅发掘出沉睡万年的两颗象牙化石。

  采访中,考古专家告诉记者,发掘出的这些动物骨化石,由于还没有进行详细的鉴定和研究,目前还无法确定这些骨化石到底属于具体的哪一种动物以及具体的年份,“ 但真相已经不远了,经过鉴定我们就能确定各个动物骨化石属于的动物以及年代。”考古专家说。

  青岛文化历史追溯到万年前

  记者了解到,11月17日,在黄岛区召开了大珠山遗址发掘工作座谈会,中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多名权威考古专家参加了会议。专家认为大珠山旧石器遗址是青岛地区首次通过科学发掘的旧石器遗址 ,是山东地区乃至全国旧石器考古的重要发现,对探究青岛西海岸地区古人类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采访中,考古队员告诉记者,这次对大珠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引起了国内考古界的高度重视,还有专家专程从内蒙古赶到黄岛博物馆,帮忙分析鉴定这些标本。从考古发掘的地层堆积和出土的大量遗物来看,大珠山考古遗址在青岛乃至山东地区,特点都是非常鲜明的。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玉海称,这处遗址属于更新世晚期,处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距今至少有一万年历史,但是否年代更早,还得通过“碳十四”做进一步确定。林玉海称,这些石器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工具等,用料多为灰黑色火山岩和石英,坚硬且韧度较高,人工打制痕迹明显。当时的石器加工已经很精细,与国内北方其他地区发现的遗址石器类型相同,反映出1万至3万年前古人类为适应寒冷的自然环境,以狩猎采集为主的迁徙生活方式。从考古发掘的环境看,大珠山遗址原先是一片沼泽湿地,地层堆积处于滨海地带。

  林玉海告诉记者,此次考古发掘,是“探源青岛”考古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初步鉴定发掘出的标本,把青岛的人类文化历史追溯到万年以前,对完善青岛地区乃至全国的人类文化历史序列,具有重要历史意义。而且,此次考古发掘出的大量骨化石以及打制石器标本,对研究我国乃至东亚现代人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和文化气息等方面,提供了很多的考古资料。

  大部分化石留在黄岛展出

  “专家将带走鉴定一些发掘出来的化石,大部分化石将留在黄岛博物馆内,我们将建一个专门的展厅。”黄岛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发掘收获很大,发掘出来的化石大部分将在黄岛博物馆保存。“这些发掘出来的文物非常宝贵,我们除了会对这些文物进行保护,下一步还考虑建一个大珠山遗址的展厅。”工作人员称,由于发掘出来的化石大部分不是完整的,所以要对这些化石进行后期的修复、整理,并放置到黄岛博物馆的新馆区中,下一步他们将对这些大型动物的化石进行分类、复原整理,到时候万年前的古人类生活将得以还原,再现远古时期人类祖先生活场景。

  据专家介绍,等博物馆新馆区建成后将对市民开放,到时候市民可以近距离观看这些“庞然大物”的真实面目,更好地了解人类进化的历史。此外,据黄岛博物馆专家介绍,之前黄岛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历史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其年代上限是距今5000年左右,而这次发掘至少在万年前,这就表示黄岛历史至少向前推进了5000年。

  据考古队员介绍,目前,考古工作已经进入了室内资料整理的阶段。考古人员将对出土石器进行测绘、照相、微痕观察,对出土化石标本进行古动物种属的鉴定和统计。通过对出土资料的全面整理,考古专家将对地层的埋藏年代、成因、古人类的生存环境、打制石器的加工技术、人类的生存模式及文化面貌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估。通过各方面专家的共同努力,这个遗址必能彰显其更为重要的考古价值。

  链接 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区别

  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有非常重大的区别,打制石器是利用石块打制的石核或者行片,加工成为一定形状的石器,主要用于砸、刮或者是刺,是石器时代人类生产生活使用的主要工具和武器。而磨制石器则是先将石头砸成一定的形状,然后在砥石上面进行研磨从而形成的石器,这类石器的形状和作用更为广泛,从中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在新石器时代被广泛应用,而一直到了铜器时代 ,这种石器依然还在被人类使用。打制石器是人类从动物进化而来的重要分水岭,标志着人类开始进行有目的的创造活动,并在活动中让大脑更加发达,自从人类开始制作石器,人的上肢首先从爬行的功能中解放出来,最终导致直立人的出现。而磨制石器则标志着人类的新石器时代开始 ,也标志着人类发展史的真正开端。

  文/实习生 张欣健 图/本报记者王滨(署名除外) 记者 徐杰 刘鑫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