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网络评价与读者感受不符 “书托”颠覆评价体系

2013年11月19日 15:47 来源:青年报 参与互动(0)

  这两天网上一个“最后悔的书”的话题引发围观。一些名家新作纷纷中弹倒地。不过青年报记者注意到,这些读者“最后悔的书”,在网络书店上几乎是清一色好评如潮,“五星闪耀”。而在这强烈的对比中,一类叫“书托”的人若隐若现。这些人使得本已脆弱的中国图书评价体系再受打击。

  读者“最后悔”,网上依然“五星闪耀”

  《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叶开最先发起了这个话题,他称去年最后悔读的书是《这个天国不太平》和《南渡北归》,因为读后发现前者简直就是小品文拼凑,后者则写得很“烂”。著名编剧史航也吐槽自己读《南渡北归》、《沉默基因》、《鲁迅的胡子》三本书可谓上了当。一时间,读者纷纷跟帖晒出自己的“最后悔”,一大批名家新作纷纷中弹,热闹不已。

  然而此事的蹊跷之处就在于,有的书已经被那么多人“后悔”了,但在网络书店里却依然是一片赞叹之声。比如叶开和史航都提到的《南渡北归》,截至昨天,在当当网上总共9324条评论,好评高达9268条,差评只有9条,好评率99.4%,该书也因此获得五星推荐。

  小说集《鲁迅的胡子》在当当网上有255条评论,好评248条,差评只有1条,这也难怪有读者笑言,这1条差评难道就是史航给的吗?更让人看不懂的是,余华新作《第七天》在读者中已呈“一边倒”被抨击之势,在网络书店的33387条评论中,好评却高达33064条,差评只有35条,而现在可寻的批评《第七天》的文章都不止35篇。

  事实上,现在图书的线下读者评价和线上评论时常发生这样的严重错位。有时一本书被读者骂翻了天,而在网上却被捧上了天。究竟谁在作怪?

  “书托”出没,颠覆评价体系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这种错位背后的奥秘就在于,在网上晒“最后悔的书”的是绝大多数是有名有姓的真读者,而在网上发评论的有相当一部分是隐姓埋名的假买家。这些假买家其实就是“书托”。这群人受书商的雇佣,在网络书店上专门对一本书进行吹捧。他们从不吝啬溢美之词。这也就不难解释,在网络书店的“商品评价”一栏中往往可以看到大段对新书的介绍,甚至有“不看会后悔一辈子”等肉麻之语。这些都是“书托”的“杰作”。

  事实上请“书托”造势,在出版界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一些网络书店为了杜绝此类人兴风作浪,规定只有买书者才能发表评论,结果书商宁愿从网上回购图书,也要让“书托”获得发帖的资格,所谓“花钱买吆喝”被认为是物有所值的。

  一些知情人士告诉青年报记者,“书托”其实并不仅出现在网络书店,还常常混迹于豆瓣等阅读网站。“书托”一度十分猖獗,“书托文章”一度铺天盖地,豆瓣甚至还专门成立了“反书托小组”进行围剿,但收效并不明显,因为“书托”的文笔水准也在提高。

  青年报6月27日《图书“差评营销”大行其道引发忧虑》的报道曾经引发讨论。说的是书商不怕新书被骂,甚至故意制造“骂点”,以引起关注。事实上,营销行为另一个极端就是雇佣“书托”专讲好话。“无论是‘差评营销’,还是‘书托营销’,其本质上都是现在中国图书评价体系乱局的体现。如再不出现独立的力量,这个评价体系的信誉度早晚会崩溃。现在读者自晒‘最后悔的书’就是先兆。”

【编辑:耿庆源】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