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诺奖得主莱辛辞世 被评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明

2013年11月19日 16:15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特别的猫》多丽丝·莱辛/著彭倩文/译浙江文艺出版2008年3月28.00元

  《金色笔记》多丽丝·莱辛/著陈才宇 刘新民/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8月35.80元

  《我的父亲母亲》多丽丝·莱辛/著匡咏梅/译南海出版社2013年1月29.50元

  11月17日,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在伦敦去世,享年94岁。莱辛曾在诺奖的演讲词中提及:“写作有必要的前提,作家不能出自没有书的房子”,而她自己的作品也同样影响了无数的作家及读者。

  触及20世纪所有重大社会问题

  多丽丝·莱辛于1919年诞生在伊朗,父母均为英国人。1924年,她随父母迁居罗德西亚。莱辛在14岁时便离开学校,她在成为作家前,曾当过护士和秘书,她的部分小说具有浓郁的非洲风味,在非洲的生活直接影响了她的人生观,并渗透在她的作品中。莱辛于1949年回到了故土英国,并在1950年出版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野草在歌唱》。

  莱辛在学前就读过司各特、史蒂文森、吉卜林、狄更斯、兰姆,少女时期开始阅读当代小说,尤其是D·H·劳伦斯及俄罗斯文豪的作品。在她18岁时,已经尝试写过两部小说,并给南非一些杂志写故事。与另外两位来自南非的著名女作家奥丽芙·施莱纳和纳丁·戈迪默一样,莱辛主要凭借自学成就自身。从处女作《野草在歌唱》到2007年关于人类起源的寓言小说《裂缝》,莱辛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共创作了长篇小说20多部,短篇小说近百篇,还有散文、诗歌、游记、演讲、自传、评论和戏剧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几乎触及了20世纪所有重大社会问题和文学思潮。

  《金色笔记》被普遍认为是莱辛的代表作,它奠定了莱辛在西方文坛的地位。《金色笔记》由一个故事、五本笔记组成,该故事题为《自由女性》,以安娜·沃尔夫为主人翁,故事被分割成五部分,每部分间依次插入黑、红、黄、蓝四种颜色的笔记,不同的笔记中记叙着安娜的不同经历,最后出现了构成书名的金色笔记,描写安娜陷入人格分裂症的危机并摆脱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莱辛在给出版商的一封信中称《金色笔记》是“一次突破形式的尝试,一次突破某些意识观念并予以超越的尝试”。

  她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明

  莱辛在2007年以88岁高龄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奖获奖者。诺贝尔奖委员会称她是“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怀疑、热情与想象的力量来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明”。然而当诺奖官网主编亚当·史密斯电话采访莱辛,问这句话是否捕捉到她的写作本质时,莱辛回答说:“我不太明白他们这样写时,脑里想的是什么,我的意思是,面对数量和范围都如此惊人的作品,总结起来一定是相当困难。”此外,诺贝尔奖委员会特别提到她的《金色笔记》是“一部先锋作品,是二十世纪审视男女关系的巅峰之作”。

  早在上世纪50年代,莱辛就有3部作品被我国翻译出版,分别是《渴望》、《野草在唱歌》和《高原牛的家》,但当时几乎没有国内学者对其作出评价,唯一可见的是一篇附在《渴望》中的转译自苏联的评论《小说家多丽丝·莱辛》。其后,莱辛作品的译介中断,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的期刊杂志陆续刊发了莱辛的小说译作十多篇,国内学界对莱辛的研究才由此正式展开。孙宗白是最早介绍莱辛的国内学者,他在《真诚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中称她是“英国当代杰出的女作家之一”。

  侧重从女权主义视角来研究莱辛及其创作,是国内对莱辛的研究的特点之一,尽管莱辛一直在严肃地抨击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在理论及思维方式的不可取之处,并避讳与女权主义、女性主义扯上关系。莱辛也一直被视为关注社会现实与时代问题的作家,对她的宗教哲学思想的研究是近年来研究莱辛比较热的研究领域。

  家属未透露去世原因

  莱辛的出版商哈珀科林斯透露,她于凌晨在伦敦家中平静地离世。出于隐私方面的考虑,她的家属并未透露她去世的原因。而莱辛一直照顾着的患病多年的小儿子彼得也早在三周前去世。

  国内外文学界及出版界都为莱辛的离世表示深切的哀悼。莱辛的传记作家迈克尔·霍尔罗伊德说她是“一个罕见的作家,她拓宽了小说及我们意识的领域”。哈珀科林斯的首席执行官查理·雷德梅因说:“多丽丝·莱辛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她拥有杰出的智慧和温暖的心,为捍卫她所坚信的事物而无畏无惧”。(深圳商报记者 钟诗婷)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