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南京城保留南唐格局 中轴线主干已历千年

2013年11月26日 14:26 来源:金陵晚报 参与互动(0)

  一千年前,南京城有多大?北到北门桥,南到中华门,东到大中桥,西到水西门。日前,在南京市委宣传部举办的“市民学堂”上,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邹劲风表示,虽然历经历代战火,南京没有留下多少南唐的遗迹,但其实处处可以看到南唐,因为我们身处的这个南京城,就是在南唐城的格局上建起来的。

  邹劲风表示,南京历史上的发展有几个环节,从杨吴到南唐时候,金陵重新被定位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当时金陵城所建立的、恢复的这个城的格局,后来被宋代和元代继承,到了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大规模地重建应天府城的时候,也是在南唐金陵城的基础上扩建的。

  水西门是南唐最重要城门

  “南京这座古城,现在如果要去探寻南唐所留下来的痕迹,到哪里去看呢?首先就看留下的城市格局。”邹劲风表示,这个城市格局到现在依稀可见。明代建造了一个宏伟的城墙,城墙的西南部一直到东南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了南唐的基础,当时南唐时期重修南京城,在城的北面,连接起原有的河流,构成了一条北面的护城河,就是现在的珠江路到广州路到五龙潭一带。这一带仍然是南京城的中部偏北的主干线,而这条线在南唐时代是南京的北界,金陵城的北界。朱元璋时代把城区继续往北扩。

  南唐又利用了金陵城西的原先长江干流的残余部分,也就是现在城西的秦淮河,即外秦淮河。这条河到了现在的水西门,邹劲风表示,水西门在南唐时代是南京西面最重要的城门,进出都要经过这个门。南宋时,陆游曾到金陵来,他的游记留下了对当时南宋时代金陵城的记载,他提到从现在的水西门开始,再从中华门到通济门这一带的城墙,是高大巍峨,是南唐时代的建筑,这道城墙的走向和明代的城西到城南的走向是完全一致的,可以说明初的营建也利用了南唐城的遗迹。

  护城河布局改动最大

  邹劲风表示,当时的古都建设,是护城河和城墙相结合的,为了构筑环绕全城的护城河体系,杨吴时代对当时的护城河的布局有了很大的改动。在当时的南京城内,作为一个都城,有一个皇宫,这个皇宫的主干就是现在的洪武路,从内桥到洪武路,从南端内桥一直到北端北门桥这里,就是南唐的宫城的主干线,宫城的外围要有一条环绕宫城的护城河,南唐时代就利用秦淮河部分水流,以及城东清溪河流,把它引到现在的城内,构成南唐宫城外面的这条护城河,这就是现在的中秦淮的由来。

  另外秦淮河的另外一支也被分成绕着通济门,从东水关入城,另外一支就南下从雨花门绕中华门等等到凤台山这一带北上,构成城东南到西南的护城河,这是现在的外秦淮。“所以原先的秦淮河经过杨吴和南唐之后,被分成三支,也就是现在的中秦淮,内秦淮和外秦淮,这三支之中唯有内秦淮是原先最早的秦淮河的干流。可以说,我们现在的南京的格局,有很大一部分杨吴南唐时代金陵城的影子。”在这个新建的城中,当时主要设了8个城门,北门在现在的北门桥,南门在现在的中华门,东门就是在大中桥,西门已经不存在,但是南唐西面最重要的城门是龙光门,也就是现在的水西门,所以南唐主要的城门仍有迹可循。

  邹劲风表示,南唐宫城的南门是现在的内桥,从内桥直到中华门之间,现在还有一条交通的干道,那就是中华路,是南唐金陵城的御街,可以说这条路作为南京城南的中轴线主干,已经有一千年的历史。

  “一千年来,南京作为南方首屈一指的政治中心,多次遭到战火的摧毁,很多南唐遗迹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南唐留下的这座城池各种的框架,它的格局,仍然可以探寻到。”

  清凉山上还有南唐井

  除了总体上的格局,南京城内还有一些地点可以依稀看到当年的南唐城。比如清凉山。南唐时代,山上建了寺庙,称为清凉大道场,因为南唐的皇族每到夏天要到此地避暑,所以在此地留下了一些遗迹,比如现在的清凉山还有一口井,据说当年叫“保大井”,保大是南唐中祖李景的年号。另外就是现在的水西门一带。这里当时是秦淮河入长江的口,是当时的商旅客商聚集非常热闹的地方,水西门的繁荣也是由此而来。

  邹劲风表示,南唐开始还开设国学,南唐的国学一个是在庐山,另外一个国子监就是现在的夫子庙一带,南唐灭亡之后,夫子庙地区作为金陵城的教育中心这种传统,被宋代以及元代继承,到明、清代一直延续下来,夫子庙到明清时期,还是东南地区的考试中心。另外就是存至今日的南唐二陵。(金陵晚报记者 姚媛媛)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