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图书馆展出馆藏尺牍文献 新入藏夏衍书信28封

2013年11月30日 18: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上海图书馆展出馆藏尺牍文献新入藏夏衍书信28封
图为徐悲鸿致陈从周手札。
图为袁世凯致盛宣怀手札,附谢帖,上款称“大哥”。

  中新网上海11月30日电(记者 许婧)上图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30日透露,夏衍之子沈旦华捐赠给上图28封夏衍书信原件即刻入藏上图名人手稿馆,而今年年初,晚清名臣张佩纶后人张恭庆、张怡、张恭慈无偿捐赠上海图书馆的丰润张氏家藏尺牍,也将由上图与出版社合作出版。

  当天,“一纸飞鸿——上海图书馆藏尺牍文献精品展”在上海图书馆开幕,共展出明清至当代106位名家和1个社团的尺牍原件117件,同时陈列尺牍文献14件,其中有宋拓珍本名帖、宋刻善本等珍稀文献。

  “尺牍”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牍”就是书写用的木片,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常用长一尺的木牍写信,“尺牍”因此成为书信的代名词。目前发现的最早尺牍实物是1976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军士兵黑夫和惊写在木牍上的两件家书,其中保存完好的一件长23.1厘米,大约相当于秦代的一尺。随着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代的来临,尺牍的独立文体地位逐渐确立,在各类别集与总集中牢牢地占据了一席之地。而存世的明清尺牍原件更是有着刻帖、书籍中的翻本所无法替代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民国以后,白话书信逐渐取代了文言尺牍的主流地位,书信这一古老的人际交流方式变得愈发丰富多元,成为时代剧变的生动见证。

  上图自1952年成立以来,一直十分重视尺牍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仅明清至当代尺牍原件就达13万余通,而馆藏刻帖、古籍等文献中保存的尺牍更是浩如烟海。这些藏品的来源一为各界捐赠;二为历年采购;三为原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移交的征集品,其中如清初曲阜颜氏所藏《颜氏家藏尺牍》保存了顾炎武、朱彝尊、王士禛等众多清初名人的手札原迹,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2013年由晚清名臣张佩纶后人张恭庆、张怡、张恭慈无偿捐赠上海图书馆的丰润张氏家藏尺牍包括了张佩纶、李鸿章、于式枚、李鸿藻、张之洞、陈宝琛、王懿荣、黄国瑾等数十人来往信札,揭示了大量晚清政坛内幕,是上图历年所得尺牍中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近代史料;南宋曾宏父辑刻的《凤墅帖》收录了众多宋代名人的尺牍书迹,如岳飞手札等尤为难得一见;宋蔡氏家塾刻本《李学士新注孙尚书内简尺牍》是此书唯一存世的宋刻本,其文学价值、版本价值都不可忽视。

  多年以来,上图先后整理出版了《汪康年师友书札》、《上海图书馆藏明代尺牍》、《颜氏家藏尺牍》等,还推出了《尺素风雅——明清彩笺图录》等研究专著。而早在1961年春节举办的“清代学者书简展览”,陈列了120位清代学者的书简180余通,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隔半个世纪,上图希望能在这个电子通讯手段占据主流的时代回顾一纸飞鸿中承载的喜怒哀乐。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2月9日上午,免费向公众开放。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