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揭秘70年前"富二代"开惠民医院救东纵伤员的故事

2013年12月02日 21: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揭秘70年前“富二代”开惠民医院救东纵伤员的故事
马中流老人在介绍“惠民医院”的分布情况 谢思雄 摄
马中流老人在西埔村抗战纪事纪念碑前讲述“惠民医院”往事 谢思雄 摄

  中新网惠州12月2日电 题:揭秘70年前“富二代”开惠民医院救东纵伤员的故事

  作者 谢思雄 杨世杰 邓林恒

  70年前,广东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富二代”马烈夫妇在当地西埔村创办了“惠民医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们克服了设备简陋、药物和人手短缺等种种困难,暗中救治了不少抗日游击队伤病员。”今天在隆重纪念东江纵队成立7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曾参与护送游击队伤员的87岁石湾镇老人马中流揭开了这个秘密。

  马中流老人说,当年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的儿子曾德平,政治部主任杨康华的儿子虞岳华等革命后代,都是在此出生的。

  如今,当年东纵在博罗的后方医院——“惠民医院”大部分病房已经坍塌,幸存的诊疗室、药房、炮楼等也已残旧破败,但其轮廓仍在,与东纵精神一起,岿然伫立在如今的石湾镇西埔村。

  博罗县党史部门经考核研究认为,“惠民医院”这个革命史迹很有特色,展现了70多年前动荡的岁月里,群众与东纵战士联手抗日的动人事迹,有很高的党史研究价值。

  医务所成为游击队的地下医院和交通联络点

  据了解,“惠民医院”的前身,是位于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圩镇的“马炽昌医务所”,由马烈(原名马炳炎、马炽昌)及其夫人阮群治创办。

  家境富裕的马烈,可以说是当时的“富二代”。他18岁就考入了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护校,并结识了同校同学阮群治。在校期间,他们深受革命思想影响,思想进步,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据马烈的女儿马少珍回忆:“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曾参加‘青年抗日先锋队’,积极参与抗日宣传。”

  1941年5月,马烈夫妇回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经常出没的故乡石湾镇,创办了“马炽昌医务所”,并很快与东江纵队取得了联系。

  “那时,马列夫妇以医务所作掩护,冒着生命危险,经常收治博西一带的抗日游击队伤病员,并积极为游击队采购紧缺药品。”87岁的马中流回忆时说:“医务所实际上成为了游击队的地下医院和交通联络点”。当时,同为西埔村人的马中流虽然年龄小,但按辈分来说,他是马列的堂叔。

  马烈的姐姐马月华很支持弟弟的工作,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采购和运送药品。有一次,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她把药品捆在只有几岁的儿女身上,外面用衣服遮好,混过哨卡,把药带到诊所。

  富家子弟加入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后来,由于石湾圩镇已被敌人占领,环境非常恶劣,医务所经常遭到日伪军的骚扰。同时,由于医务所受到场地限制,已无法容纳日渐增多的伤病员。

  1943年5月,马烈在父亲马海筹的支持下,把医务所迁至家乡石湾西埔村北,改名“惠民医院”。马海筹将大部分房产贡献出来,如武馆,地塘一带共19间房,占地约1000平方米。在遗址中,笔者看到,由于日久失修,当年东纵队伍“秘密医务所”的大部分病房都已经倒塌,而幸存的诊疗室、药房、炮楼等也已残旧破败,但其轮廓仍在。

  “‘惠民医院’的规模、环境、设施、设备等,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马中流回忆道。

  当时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和妇产科,但医生只有马烈一个,护士也只有阮群治一个,她既是麻醉师,护理员,还是接生员。据悉,当年东纵司令员曾生的儿子曾德平,以及政治部主任杨康华的儿子虞岳华,都是在“惠民医院”出生的。

  马中流说:“虽然这个医院比较偏僻,但是为了不让敌人发现,往往选择深夜时分从医院侧门将游击队伤员送进来。”据介绍,马列夫妇为了掩人耳目,选择在“惠民医院”的前面病房救治日伪军伤病员,在大屋后面的病房偷偷救治抗日游击队的伤病员,于是乎,整个“惠民医院”经常是塞满了伤病员。

  “当时的条件真的非常艰苦,药物和人手都非常不足,有一些因伤势过重的队员救不回来,马列夫妇只能趁着深夜把尸体抬到医院附近白九温埋葬。”马中流在回忆起这些往事时,不禁热泪盈眶。

  后来,“惠民医院”由于经常接纳抗日游击队伤病员,引起当地汉奸、特务的注意,难以继续办下去。1945年,马列夫妇携带医院所有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参加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小鬼”暗中帮忙运送伤员

  在“惠民医院”收治抗日游击队伤病员的时候,马烈的堂叔马中流还只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小鬼”。

  “当时我虽然年龄很小,但是胆子却不小!”马中流自豪地告诉笔者。“我经常在深夜的时候,跟着东江纵队“铁流”政工队队长马鲁、副队长何铭思等人到周边地方张贴爱国宣传标语!如‘驱逐日寇、保卫家乡’等标语,虽然短,但却能激起人民的保家卫国的情怀!”

  除了帮忙张贴爱国标语之外,马中流还会帮忙将抗日游击队伤病员从战场运送至“惠民医院”。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我们都选择在深夜运送伤员!”马中流告诉笔者。“伤员虽然数量很多,但是抗日游击队员意志非常顽强,只要能站起来的,都是自己走到医院来的,只有伤得特别重的,才需要我们用担架抬回来。”

  马中流说,为了保密,运送伤员时,一般派女兵装扮成当地回家探亲的村妇,打听情况,确认安全时,才让伤员队伍继续前进。惠民医院运营两年多时间,运送伤员没让敌人发现过一次。

  当被问及哪次运送伤员的经历最难忘时,马中流老人脱口而出:“在广州增城的某次战役过后,我们连夜走山路将伤员运送回来,抬着他们足足走了两三个小时。”

  如今,马中流虽然已是87岁高龄,但身体仍然健康,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关于“惠民医院”和东江纵队在西埔村的点点滴滴,马老都记得清清楚楚。那段峥嵘岁月对他而言,是刻骨铭心的。

  “惠民医院”遗址中,如今耸立着一座西埔村抗日纪念碑。在谈话的最后,马老手抚摸着纪念碑,久久不肯离去....。。(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