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发掘“逸夫式慈善”的榜样价值

2014年01月08日 13:16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逸夫1月7日晨8点39分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

  钢铁巨头安德鲁·卡内基曾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这和邵逸夫曾说的“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如出一辙。就在各地网友纷纷“晒”以“逸夫”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的时候,和邵逸夫缔造的其他传奇相比,慈善“财富”更散发出永恒的迷人光芒。邵逸夫曾言,“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做一些实际的事,是我最大的心愿。”而他多年来用自己的行动,不断地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企业家致力于做慈善家,邵逸夫并不孤独。比如,股神沃伦·巴菲特曾承诺捐出99%的财产。早在1997年,比尔·盖茨与妻子便共同设立了“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如今,该基金会每年支出近40亿美元,很大一部分资金被用于发展中国家抗击疟疾或资助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无国界”做慈善,邵逸夫和比尔·盖茨可谓同路人:邵逸夫的捐献并不局限于香港、中国内地及星马一带,邵逸夫设立了奖学金计划,资助亚洲学生攻读欧美大学。 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更是捐资创立“邵逸夫奖”,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该奖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被称之为“21世纪东方的诺贝尔奖”……

  企业家做慈善,不是“良心漂白”,更不是为“睡得安稳”,而是一种精神坚守,一种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小而言之,如邵逸夫所说,“宽容和做善事是一把健康钥匙,是生活幸福的良药”;大而言之,也如邵逸夫所说,“我相信人类的伟大在于追求、研究、传授学问,造福人类”。而反观国内,一些企业家宁愿顶着“为富不仁”的帽子,也不愿在做慈善的道路上有所作为。慈善诚然不是棒喝的“逼捐”,企业家的仁善程度,与慈善环境和慈善制度有不可割裂的关系。但站在慈善伦理、仁善正义的角度看,所有人包括企业家的慈善,应该是不计回报、不问环境的给予和付出。邵逸夫的所作所为表明:只要企业家愿意做慈善家、致力于做慈善家,在慈善环境和慈善制度难尽如人意的情况下,仍能大有作为。

  当然,在目前中国慈善公益事业陷入“泥沼”的情况下,一方面,应该呼唤更多民众,尤其是掌握巨额财富的企业家,都能像邵逸夫一样,做能够让“财富”永恒、让善意持久的慈善参与者。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无疑还是,慈善环境的打造、慈善制度的完善,能够更多助力国内慈善事业走向良性循环。因为具体到当下,更多的企业家、更多的民众不可能成立“邵逸夫基金”,去重复邵逸夫一样的慈善路径。而如何尽早摆脱陈光标式的“粗暴慈善”、捐钱给物的原始慈善,逐步走出一条成熟完善、人人能参与、人人能受益的慈善“中国路径”,显然应该成为相关方面致力于思考并尽早解决的问题。

  而诸如多做慈善可以免税调动企业家积极性,允许慈善基金会投资经营以“扩大”做慈善,“契合国情”让央企、国企透明做慈善给出表率——慈善环境的打造、慈善制度的完善,不妨从这些更易见成效的层面破题。总之,因循邵逸夫倾力做慈善、让“财富”永恒的仁善路径,制度与人心当有更多积极作为。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