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谈古史有现实关怀(图)

2014年01月21日 10:44 来源:襄樊晚报 参与互动(0)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全三册)/尼尔·麦格雷戈著/新星出版社/定价:108元

  关于世界史的书很多,不好选择:入门级别的,你可能嫌它太普通,不权威,没有格调;专家级别的,你又可能嫌它深奥,难看懂。既要有格调,又要有权威性,还要好读,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依我的浅见,终究还是有这样的书,《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即是其中之一。

  如果按原书名直译,这部著作应该叫“100件物品中的世界史”。它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由大英博物馆和英国广播公司(BBC)选出100件博物馆藏品,然后由现任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撰写文稿,在BBC播出,最后配以相关藏品的高清照片,集结出书。这100件藏品,5件为一组,共20组;世界史从起源到当前,被分成20个阶段来讲述。藏品中,最早的一件是发现于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的奥杜威石制砍砸器,是180万—200万年前留下的东西,最晚的一件是2010年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出产的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几百年或几十年后,它也可能成为一件文物。这100件藏品中,绝大部分是我们平时难得一见的珍品,包括霍尼吉提夫大祭司木乃伊、大洪水记录板、莫尔德黄金披肩、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女史箴图》,等等。其中,中国文物与英国文物最多,各占10件。

  除担任大英博物馆馆长,麦格雷戈也是伦敦文物学会成员、艺术史学者。因为文稿是要在电台中播出,所以这本书写得很生动,没有一般学术文章的晦涩感,却有优秀学术文章的质量保证,很像央视《百家讲坛》的风格。比如说,《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开篇第一件文物是霍尼吉提夫大祭司木乃伊,麦格雷戈讲自己8岁时第一次迈进大英博物馆,首先要看的就是木乃伊。霍尼吉提夫大祭司木乃伊并非大英博物馆最老的藏品,但它是一般人最感兴趣的藏品之一,因此,麦格雷戈将它摆在开篇。由此可见,让普通人产生兴趣,是《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的首要目标。

  当然,它也没有为迎合而迎合——这样做只会显得低俗。让人喜欢但决不迎合,要同时做到这两点很困难,《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可谓绝佳的范例。

  “通过文物看世界史”的一大好处是:避免成为单个国家的历史集合成一部世界史,因为文物本身自有其“流传史”,这种“流传”是一条极好的穿起整个世界的线索。比如说,通过书中收录的历史最悠久的藏品奥杜威石制砍砸器,讲到人类起源于非洲东部某地,“我们都是这些非洲祖先的后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洲人的后裔,我们的DNA里包含着非洲因子,所有的文化都从这里起步”,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们中国人。

  又比如,谈及出土于美国亚利桑那州、有1.1万年历史的克洛维斯矛尖时,作者说:“考学、DNA和大量学术研究都证明,美洲最早的居民约在一万五千年前从亚洲东北部来到了阿拉斯加。”怪不得,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印第安人长得跟我们有点像。

  中国,是《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重点描述的对象。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第72节“明代纸币”。这本书收录了一张早期的纸币——明朝的“飞钱”。作者写道:“很明显,它是一张纸,比A4纸略大,质地柔软,呈现天鹅绒般的灰色……最顶端是6个醒目的大字‘大明通行宝钞’,这行字下方是绕着纸张边缘的一圈龙纹花栏。龙是中国的传统标志,也是中国皇帝的象征。龙纹花栏内有两列文字,右列再次强调这是‘大明宝钞’,左列则写着‘天下通行’。这声明真是好大的口气。天下能被掌控多久?将这样的承诺印在每一张纸币上,明王朝似乎认定自己能万长存,并保证此币的价值。”

  对于大明王朝这种“大胆的断言”,麦格雷戈请来了英格兰银行行长默文·金发表意见。默文·金说:“这只是一张纸,本身不具有任何内在价值,它的价值是由其背后的发行机构的稳定性决定的。民众一旦相信这一机构能够延续,认为官府所做的保值承诺值得信任,他们就能够接受并使用纸币,纸币也就成了流通中的普通一环。而当政权在战争或革命中被推翻——这一幕屡屡上演,货币系统也就随之崩溃。”大明王朝还没迎来革命,就因为通货膨胀,不得不再次用上银子。

  引用这么一段,是想提示一下《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的另一个特点:虽然书中谈的大部分是古史,但都有当下的现实关怀。每一节中,麦格雷戈都会请当代一些专家、名人就当节涉及的主题发表意见,默文·金只是其中的一位。 □陈安铮

  【多知道一点】

  伦敦大英博物馆: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成立于1753年,目前藏品1300多万件,中国文物2.3万余件。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