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指挥大师阿巴多曾来京演出 每天坐地铁到大剧院

2014年01月21日 16:17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阿巴多曾两次来北京。第一次是1973年4月,当时风华正茂的阿巴多携维也纳爱乐第一次为北京观众奉上“新年音乐会”,在北京演出四场,第二场与殷承宗合作演钢协《黄河》,阿巴多那时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早上拿到总谱,晚上便能背谱指挥,细节滴水不漏,非常了不起。著名指挥家陈佐湟还清楚地记得那一次的感受,“我当时还在下放劳动,通过一台黑白电视观看了音乐会全程,当时激动得厉害,心都快跳出来了。当我看到阿巴多一遍又一遍向观众谢幕时,自己竟然热泪盈眶。”陈佐湟感慨万千,“这种‘朝圣’一般的气氛,只要阿巴多出现,就会弥漫全场。”

  2009年,阿巴多携琉森音乐节原班人马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这是大师第二次来中国。这场音乐盛事成为了阿巴多留在北京最后的永远记忆。6天演出,阿巴多指挥4场,9月20日晚,国家大剧院第一次在北门外的广场上竖起了大屏幕,同步直播阿巴多的演出,长安街上回荡着马勒“巨人”雄浑的声音。在演出开始之前,等待入场的观众在广场上排成了长队。组团到北京看阿巴多,成为很多古典乐迷在那个秋天最重要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在中国看阿巴多,可能是一生一次的体验。

  “琉森音乐节开幕演出,阿巴多出场,一刹那间,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马上被一种神奇的气场所笼罩,音乐还未奏响,掌声就已四溢”,《国家大剧院》杂志上这样描述当晚的演出,“年逾七旬的阿巴多矍铄之气依然,波澜不惊里饱含力量,一个小手势的给出,与之呼应的是乐队的辉煌音色和巨大张力。所谓大师功力,尽在其中。仔细看,舞台上,每一个人的面前都摆着乐谱,只有一个人除外。没错,就是‘阿公’。将近一个小时的马一巨作,大师完全是‘盲指’!”

  尽管当时的阿巴多受病痛折磨身体非常消瘦,但他在指挥台上依然保持在巅峰状态,舞台下的他也依然热爱生活。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那一次阿巴多每天到大剧院演出,都是乘坐地铁而来。

  9月20日,从国贸站到天安门西的一路中,没有乘客认出这位赫赫有名的指挥大师。阿巴多挤在乘客中,显得十分开心和兴奋。不过,从天安门西站出来,形势陡然发生变化。一下地铁,他便被很多观众认了出来。大家纷纷掏出相机、手机,想要留住这惊喜的“邂逅”。令人意外的是,一贯不愿拍照的阿巴多,竟然没有阻止观众,而是微笑着穿过人群,径直走向国家大剧院北门。谈及自己乘坐地铁来演出,阿巴多觉得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因为地铁很快,你要是坐车,大概要一个小时或者四十五分钟,乘地铁只要二十分钟,太快了。那为什么要坐车呢?我不喜欢在车里面待四十五分钟。我认为生活要简单化。我乘坐的环保汽车,超过50公里每小时就不能充电了。”

  那次琉森音乐节开幕前一个星期,阿巴多就悄然抵京,“我要好好看看北京的变化。”这是阿巴多抵京后的第一要求。虽然年事已高,阿巴多仍然坚持将重游八达岭长城作为自己的第一站,这曾是他36年前去过的旧地。阿巴多甚至特意攀登了两段坡度较陡的长城,为的是“视野更加开阔”,他回忆说:“小时候父亲非常喜欢爬山,这个爱好也感染了我。在长城上走走让我找到了小时候的感觉。

【编辑:耿庆源】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