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马年现两个“立春”更宜婚嫁? 专家称正常历法

2014年01月29日 00: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月29日电(上官云) 除夕将至,年味渐浓。今年马年可谓“不寻常”,一月两个新年,元宵节巧遇西方情人节,又恰逢“两头春”。同时关于马年的诸多习俗也开始流传,如“双头春”更适宜结婚,马年生子更好等,引发公众热议。民俗专家萧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双头春”是正常历法现象,与吉凶祸福无关,并且很多民俗都会随着社会及百姓心理需求变化。“民俗仅是一种文化现象,需要宽容看待,不一定要冠以‘迷信’标签。”

  热议1:马年“双头春”更宜婚嫁?

  专家:正常历法现象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据了解,因含有一个“闰九月”,整个农历马年共计384天,时间跨度较长,因此一年内出现了两个“立春”:一个在阳历2014年的2月4日(农历马年正月初四,农历新年期间),一个在阳历2015年的2月4日(农历马年腊月十六,岁末)。这种现象被称为“一年两头春”。

  针对这一现象,有人认为一年“双春”,结婚是大吉;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双春”代表桃花多,影响爱情稳定,即便是夫妻也会闹离婚。面对这样的“八卦传闻”,很多年轻人很纠结——马年,到底结婚不结婚?

  对此,萧放表示,“一年两头春”,或一年内一个“立春”也没有(如2013年的农历蛇年,无“立春”),或是一年内只遇到一个“立春”(单立春),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现象,是历算家为了使历法与天象、节令、气候、农事、物候相呼应的人为编排,与吉凶祸福、人生命运、封建迷信无关。

  热议2:马年出生的孩子命好?

  专家:是一种心理需求

  生肖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传统。据了解,生肖观念在春秋时期出现,古人将生肖动物与天干地支结合,并认为与人的命运有着某种关系。比如马是成功的象征,出生在马年较好,因此有不少夫妇赶想赶在马年生子。

  然而,如果多数家长选择在马年生孩子,势必给孩子将来上学、就业带来压力。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高专诚认为,属相作为一种符号,更多时候是一种文化消遣或心理需求。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属相之说也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

  热议3:五月初五出生的马最毒?

  专家:无具体依据

  其实,并非所有人都看好马年,关于“马年运势”还有另一种说法。陕西民间曾认为属马的女人生在阴历二月里“命苦”,有“正猪二马三犯牛,四月之虎满山游,五鸡六狗七在蛇,八月老鼠九月羊,十猴十一忌见兔,十二月蛟龙水内藏”之说。并认为,在所有属马的人中,阴历五月初五出生的马最毒、最“克”家人。

  《太原晚报》载文指出,“马年命不好”是所谓的“交感巫术”,纯属无稽之谈。事实上,马在古代是战神,是胜利和成功的化身,“马到成功”就是这个意思,马年生的人何来不好?

  萧放则表示了比较折衷的观点。他说,“五月初五出生命毒”的说法自汉朝就有。中国人强调中庸、和谐,但按命理学来说,此时出生的小孩阳气太足,会妨碍父母。这些说法并无具体依据,但老百姓仍然相信,因此成为一项习俗在民间流传下来。

  热议4:马年不宜穿红色?

  专家:安定内心方式 不宜轻信

  长久以来,民间一直流传着本命年佩戴红色的衣服饰品“辟邪开运”的说法,如佩戴红绳手链,穿红色衣服等。但近来流传一种说法:2014年马年本命年不宜穿红。

  萧放对这种说法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据他分析,2014年为甲午马年,属马在地支对应于午,故称为午火。从阴阳五行角度讲,午在干支五行里属火。而红色在五行亦属火,穿红色“火势”会更旺,反而会引起坏作用。

  “这从命理学角度讲有一定道理。”萧放表示,但从民俗角度讲,不能太过轻信这个说法,“很多民俗要从外在文化角度理解。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不可抗因素多,因此人们会选择一些固有习俗作为安定内心的方式,可以理解。”

  萧放:民俗需宽容看待 无害便可存在

  人们对马年民俗的热议,或许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传统习俗在民间的“生命力”。据萧放介绍,民俗虽然习惯性的延续下来,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老百姓精神生活的需要进行逐步调整。

  “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文化层面。比如以前旧俗认为马年整体运势并不是很好,但现在赋予马年诸多新的解释:骏马的优雅、龙马精神等,大家便转变看法,认为马年也不错。这就是根据新需要出现的新解释。”

  在萧放看来,民俗文化不能一味以科学判断,否则很多民俗将无据可循,“从文化角度讲,很多民俗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以及精神表达,因此能够传承下来,我们要在一定程度上予以理解。”

  萧放表示,文化生活具有弹性,而民俗仅是一种文化现象,需要宽容看待,无害便可以存在,不一定要冠以“迷信”标签,“比如有习俗讲,大家本命年有些事不能做,这可以提醒大家慎重处理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