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本天皇体系有浓重的中国文化印记(图)

2014年01月29日 10:49 来源:深圳晚报 参与互动(0)

  现今存世的最早版本的《日本书纪》要数藏于奈良国立博物馆的平安时代(9世纪)写本。

  为什么日本会在712年和720 年时,忽然兴起宫廷修史之风呢?

  古代日本是一个以氏姓为标志身份的等级社会,但氏姓来源极为复杂,朝廷一直用氏姓来区分各支氏族的血缘身份和社会地位。日本贵族的氏姓都将氏族的起源与神话联系在一起,天皇更是与统治日本的天照大神相连。此外,日本的土著氏族和迁徙而来的中国和三韩的氏族集团,也拥有自己的起源传说。日本古代修史就是要建立一套以天皇为中心的姓氏史和国家史,以此确立天皇和朝廷的执政权威。顺便说一句,日本贵族的氏姓通过各种手段建立了各自的谱系,但老百姓通常没有姓只有名。直到日本明治八年(1875年),政府宣布《苗字必称令》,这样全日本的平民姓氏才大量增加。

  随着从朝鲜半岛传来的汉字进入日本列岛,各王朝开始有了文字史的意识,上古先民的口述历史有了文字记载的可能。传说从第17代天皇履中天皇开始,到第33代天皇推古天皇,曾几度修史,均告失败。673年,日本发生了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以武装反叛夺取大友皇太子王位的“壬申之乱”,夺权当政的天武王需要一部权威的史书,树立其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修史事业,再度兴起。经过持统、文武、元明几代天皇的努力,终于在712 年完成《古事记》,720 年完成《日本书纪》。倭王正统的世系以及朝廷历史通过这两部官修史书得以确立,也正是这两部史书使日本从此有了天皇制的编年史。

  那么,“记纪”为何要将“王”的历史改为“天皇”的历史呢?

  在日本历史上,天武王之前的历代王皆称为“治天下大王”,此前的历史皆为“王”的历史。673年,大海人皇子从侄儿手里夺下王位后,改元称王,自命卫天武王。674年,恰逢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改元,热衷道教的李治依道教最高神格“天皇”,将自己这个皇帝改称为“天皇”,并将武则天皇后,改称为“天后”。虽然,“天皇”之号在中国只用了李治这一朝,但它却被天武王引入了日本。天武王在日本历史上首次将王改为“天皇”,自称“天武天皇”,成为日本历史上实际上的第一任天皇。

  后世分析天武王将“大王”改为“天皇”,并非只是简单地仿效大唐高宗,重要的是他想让人们忘记被他灭掉的大友皇太子短命的执政史,通过“天皇”之号开创新的历史,并借“天皇”之名此将王权神格化。天武天皇的这一做法,也符合后世天皇的政治利益,因而,从第40代天武王称“天皇”之后,后世的日本王皆延继了“天皇”之号。所以,712 年完成的《古事记》和720 年完成的《日本书纪》两大官修史书,为保证天皇制的正统性、延续性,皆向前追封天皇,前者追封至33代,后者追封至41代,天皇制就这样沿用至今。

  “记、纪”二史成书时,正是中国的唐代,此时,恰是日本王朝接受中国文化最为积极的时代。第43代天皇元明天皇,虽然是一位女天皇(日本历史上共有8位女天皇),但在位7年,政绩颇多。她仿唐朝“开元通宝”,铸造“和铜开宝”铜钱,模仿唐都长安,建平城京(今奈良市)。710年,迁都平城京,开创了日本历史上辉煌的奈良时代。所以,《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所创作的天皇体系,有着浓重的中国文化印记,如《古事记》在名字后面的常用的“命”字,《日本书纪》中名字后面常用的“尊”字,皆来自中国经典。比如,《古事记》中,神武天皇的谥号“神倭伊波礼毗命”,其“命”就出自《周礼》一命至九命的官阶,神的名字中有命,以示其位尊。再如,《日本书纪》中神武天皇的父亲“彦波潋武鸬兹草茸不合尊”,其“尊”即来中国道教,隋唐时道教最高神即为“元使天尊”。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一方面学习中国文化,借此“创作”自己的先祖史,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其先祖史,想在“历史悠久”上与中国平起平坐。如,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即是为天照大御神(天神、日神)的子孙,其人神一体性,决定了天皇执政的万世一系的“合法性”。据《古事记》载,神武天皇诞生于公元前711年1月1日,驾崩于公元前585年3月11日,活了127岁。这个时间恰好是中国东周初期,中国最初的历史文献多成书于此时。再往前,“日本史”也无所本了。这样就使得拉长的日本历史,看上去与中国历史同步,不相上下。借此提高本民族在东亚的地位与自信。花茶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