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文学批评要有益于世道人心

2014年02月12日 16:47 来源:石家庄日报 参与互动(0)

  我从小喜欢文学,尤其喜欢阅读过程中那种心无旁骛、完全忘记自我的全身心投入,喜欢那种看似不动声色实则内心里刀光剑影、波涛汹涌的“矛盾中的调和”。后来,如愿上了大学的中文系,并如愿进入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课程,幸运地将兴趣和职业统一在了一起。接着,把阅读文学作品时内心里汹涌着的波涛转化成文字,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个事情做的多了,才蓦然发现,自己从事的正是刘勰所言的“知音”工作,用现在的行话说,是文学批评工作。

  而“知音”并非易事。如魏晋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言:“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刘勰一语将文学作品的多元性、阅读和鉴赏者的主体性、误读与多解的可能性、作家与批评家之间心心相通的不易性表达得淋漓尽致。那么,“知音”既然如此之难,文学批评又将如何进行?我们该怎样做文学批评?这些基本问题也常常引发我的思考。

  文学批评对于文学活动有无作用呢?这个问题自不待言。如果说创作是以形象化的方式将作家心中的大千世界描绘出来,那么,批评则是用理性化的语言把这大千世界之美阐释出来。没有创作的描绘,大千世界无法呈现;没有批评的阐释,大千世界之美也得不到认知。所以,如常所言,创作与批评是车之两轮、鹏之双翼,唯有两轮齐力才能推动文学之车向前行进,唯有两翼共飞才能让文学之鹏展翅翱翔。这种相辅相成,既实现了创作对批评的促进和生发,也实现了批评对创作的规范和引导,从而共同推动了文学的发展。泛泛而言,文学批评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作品,还可以帮助读者选择和鉴别作品,进而逐渐建构起属于民族文化范畴的文学经典序列。孔子之谈《诗经》、司马迁之论《离骚》、王国维之释《红楼梦》、李长之之评鲁迅,显见都是批评的功用。对具体作家而言,批评的作用更为明显:正是别具慧心、慧眼的批评家能将一个作家的“独特性”发现出来,让他或她以及其作品脱颖而出、卓然独立、绽放异彩。别林斯基之于果戈里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马尔科姆·考利之于福克纳、罗兰·巴特之于法国“新小说”创始人罗伯-格里耶等,都是对他们的“独特性”的发现。如果没有这些别具慧心慧眼的批评家,这些伟大的作家也许就会永远被雪藏在历史的冰河之下了。

  既然批评在文学活动中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文学批评呢?我认为,文学批评既然是关于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体悟,那么,首先就须要尊重文学的艺术性,须从艺术的角度阐释优秀的文学“美在哪里”,进而对作品进行艺术价值的判断。这种艺术价值的判断青睐个性,崇尚灵性,注重批评家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自我表现,如法国文学家法郎士所言,“优秀批评家讲述的是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探险。”这个艺术价值的判断,是可以人言人殊,各个不同的。其次,批评既然是关于特定时代的创作、作品的思考和辨析,那就需要对对象进行理性的分析,进而对读者进行“什么是美”、“为何是美”的辨析和引导,对文学进行社会价值的判断。这一判断应该是尽量多地剔除批评家个人的一己之见,更多地从时代与文化发展需要的角度,从艺术之作用于人心的角度进行。意即在批评的过程中,不能不考虑文学对世道人心的影响和建构作用,不能不考虑时代和文化的发展需要怎样的文学、怎样的精神,而且,要在批评的实践中贯彻这种思考及引导。换言之,如果说文学创作要向真、向善、向美,那么,文学批评就要发掘蕴藏在其中的真、善、美,并阐释其何以为真、何以为善、何以为美,创作和批评两相呼应,两相印证,共同完成文学之滋润人心、建构文化、推动时代的使命。因此,有益于人心向善,有益于时代向真,有益于文化向美的文学批评才是好的文学批评,或者说,有益于世道人心才是我们进行文学批评的原则。

  广阔无边的生活、丰富变动的时代、多元而又曲尽的文学,无不对批评者辨识真善美的才、胆、识、力,提着要求,做着判断。在这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时代,在这个努力向上攀登的过程中,文学批评者不能不慎思肩上的责任,不能不为真善美的发掘和建构做应做的工作。□杨红莉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