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河北阳原“背搁”:起源于明代“父架女”(图)

2014年02月14日 18: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探访河北阳原“背搁”:起源于明代“父架女”(图)
图为民俗活动背搁表演现场。 刘洋 摄

  中新网张家口2月14日电(谭地 刘洋)正月十四(13日)这一天,在河北阳原县曲长城村大队院内,上百名老少村民将这里挤得水泄不通,只见十多名壮汉穿起红红绿绿的表演服装,小孩子们也都画上了红脸蛋。原来,每逢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曲长城村都会举行传统的民俗活动——背搁。

  背搁是流传于河北省阳原县揣骨疃镇曲长城村的独特舞蹈形式,“搁”就是高木架的意思,由铁棍和木板组成。背搁简单来说,就是由小孩子站在高木架上,由大人背起木架,大人小孩一起随音乐跳舞。其中,因背小孩数目不同而有了单、双背搁之分。双背搁因为大人需要背两个小孩因此难度更大,但也更为精彩有趣。

  54岁的苏冀中目前是村里背搁技术最好的,也是双背搁时间最久的,大家都尊称他为“大把子”。今天,他背的两个女孩子都年仅8岁,加起来将近80斤。苏冀中告诉记者,双背搁重约50斤,单背搁重约30斤,当“底座”的大人就要承担70或130斤的重量去表演,因此,背搁是个体力活。

  目前,背搁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人龚学军现年66岁,22岁时开始背搁,一直背了40年,后因腰部难以承重而不再背搁。“光靠蛮力背搁会出事”,龚学军说,背搁除了需要很大的气力,同时也讲究方式方法。当小孩子被大人背起后,小孩的脚和大人的头在一个高度,以达到凌空而站的感觉,这时,小孩与大人成为一个整体,则重心向上,当小孩子和大人同时舞蹈起来,稍不注意就会因重心不稳而摔跤。所以,要绑的紧,扭得慢,动作稳。

  据龚学军介绍,背搁是由“父架女”演变而来的,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他说,在明朝初期,有钱人家正月十四闹花灯游街,贫苦百姓们挤着围观,这时就有父亲将孩子架在头上看花灯,小孩子脸上都冻成了红脸蛋,父亲架着小孩的越来越多,反而看花灯的人少了,都开始比谁家的小孩长得好,扭得好。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在正月十四架着女儿上街成了习俗,以至于慢慢发展成现在的背搁。

  揣骨疃镇党委副书记贾作梁告诉记者,背搁共有12架,10架单背搁,2架双背搁,12架意为一年12个月,如果有闰月年,闰几月双架就排在第几位。没有闰月年,表演时双人架就排在最前。近年来表演时,一般有两个双架,都排在开头。

  村民赵永丽告诉记者,自己12岁时在背搁上扭过,现在她的女儿也在喜欢在上面扭。赵永丽说,曾经背过自己的大爷现在还背着她的女儿,儿时的记忆还未忘却,背搁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她觉得背搁让村人都融在一起,相信对女儿来说这也是特别值得回忆的。

  龚学军告诉记者,现在,年龄最长的背搁人90多岁,年龄最小的背搁人24岁,而在他们头顶上的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像父亲托起孩子一样”,龚学军说,背搁意义还在于希望这些幼小的孩子能站在老一辈的肩膀上,有个美好的童年,奔向更好的明天。(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