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家风也是一种信仰

2014年02月17日 14:05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近日问世。(山东师范大学供图)

  宛如西方一场隆重的礼拜,当祖籍山东昌邑的文化学者刘爱敏参与进家族盛大的祭祖典礼时,她能感受到一种家族亲情与力量的存在。

  家风也是一种信仰。百年前,学者辜鸿铭和陈寅恪曾说,家规、家风便是等同于西方宗教的中国百姓信条,团结和教化着每个中国人。  

  一篇祭文的家族力量

  一切荣誉感和家族责任感,都从那篇父亲交由她撰写的祭文开始。

  刘爱敏从未把自己的人生,与东汉皇帝刘贺联系到一起,直到家乡迎来一场大型祭祖活动,她一辈辈地对祖先的过去进行梳理时,一个家族的兴衰全貌才让这位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感受到一股莫名的力量。

  “我发现,我们家族竟然起源于昌邑的东汉皇帝刘贺,我还找到了家族中,一位近代和林则徐同样重要的人。”刘爱敏说,在清末,她的家族中曾有一位少保,是嘉庆皇帝的老师,还曾任云贵总督,叫刘藻。“他为人谨慎,清廉仁义,因为与缅甸作战失利,且误报军情,于是畏罪自杀,对此,乾隆震怒,让刘藻的家族不能为他立碑列传,这个人就在历史上消失了。”

  通过刘爱敏的发掘,这位被历史湮没的晚清封疆大吏重回家族史,同时被她找到的,还有刘贺以后昌邑涌现过的诸多知名人士,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也因此让刘爱敏着迷和敬畏,她为拥有这样的先祖而骄傲。

  传统社会以伦理和家族法则来维系,其社会基础就是宗族家庭,家族就是传统社会的基本细胞。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志民认为,无家族无以成社会,无家族无以成人生。

  甚至家庭的繁衍生息支撑着每一个历史时代的兴衰起伏。“例如,科举兴盛起来以后,许多农耕家庭通过学习和科举产生了第一代官员,官员又督促后代学习、传家,再科举、入仕,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刘爱敏说,这种规律在明清的文化世家中特别多,与如今“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何其相似。

  而家族的延续更在于它能联系起独立的社会个体。学者辜鸿铭百年前与欧洲学者辩驳时便提出,家庭的存在,对于祖宗和长辈的敬畏,以及家风和家规的存在,本身便是一种宗教,它替代了欧洲通过神化和恐吓树立权威来教化民众的做法,甚至优良的家风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公民,起到法律、军队和警察等强制手段都达不到的作用。

  “中国的这种家庭宗教不需要恐吓,结合神话,而是通过对家人的责任和亲情来达到。”刘爱敏坦言,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但是中国人其实相信亲情和宗族,而且很多人越是年老,越希望在家族中生活。

  28个山东世家的“密码”

  去年,在一次大型讲座中,国新办原主任赵启正谈到对外传播时,也提及了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他说,虽然很多中国人信奉儒家文化,但具体到每个人身上时,他觉得孔子过于“远古”,缺少现代性的延续载体。

  “其实,对于家风的研究正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剖析中国传统的社会和人生,会对当代人起到某种启示。”王志民说。

  今年1月14日,经过山东师范大学联合全国近百位学者历时4年编纂,我国首个家族研究书系《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问世。书系选取了孔家、孟家、牟家等在政治、经济、社会或文学、艺术、教育、思想、科举等方面有代表性的我省文化世家28家,记录他们的兴衰流变,揭示其以“文”影响社会和地区治理的特点。

  “在山东,很少有以商贾为基础的文化世家,一个主要的原因便是商贾更注重赚钱,而忽视科举入仕,也就无法形成文化世家。”参与编纂的刘爱敏说,山东的文化世家往往经历由文化之兴,到科举之荣,再到仕宦之显的发展过程。

  王志民认为,“在这其中,一个家族内部的精神连线和传家珍宝,传递着先辈对后代的寄望和父祖对子孙的诫勉,也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先天环境和成长土壤。”

  另外,人才辈出的文化世家,又往往成为一个县、州或更大区域内的文化地标,其显赫门第以及通过仕宦、联姻、交游、著述、教育等形成的文化传播力深深影响着一个地域的文化发展,不仅提升了一个区域的文化水准,同时也起到社会治理当中对人道德层面的约束,这种家风影响力在当下已经难以重演。

  “假如我们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风传统文化对人的教育和道德约束,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孩子从事极端行为,更不会出现那个11岁小女孩将1岁小男孩扔下电梯的极端案例了。”山东省政协常委孙炬表示。

  刘爱敏则觉得,当我们重新去寻找和审视家风,那些家族中过去的人和事,给我们荣誉,也让我们自省。本报深度记者 张榕博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