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民间博物馆风光后凋零:无收入来源成最大考验

2014年02月18日 08:29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多伦路是上海并不起眼的一条小街,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化界的大本营。

  上海故事

  上海多伦路10余家博物馆仅剩一家开放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不仅分布着各具建筑特色的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等名人故居,还曾有10余家小型民间博物馆聚集于此。

  记者近日走访发现,这些民间博物馆有的已经搬走、有的则将场地外租以赚取租金,目前只剩下“筷子博物馆”一家还在继续开放。

  鼎盛时民间博物馆达10余家

  多伦路是上海并不起眼的一条小街,长不过一里有余。这样一条小街却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化界的大本营,路上的中华艺术大学旧址曾经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的会场,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柔石、冯雪峰等,都曾经在这条小街上生活居住过,中国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童年就是在多伦路210号的白公馆里度过的。

  在一段时间里,多伦路一直被农贸市场占据着,两旁的别墅和名人故居也被埋没在周边居民的柴米油盐里。

  上世纪90年代末,为了打造文化品牌,上海市相关部门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将10余家民间博物馆吸引来入驻。

  位于多伦路191号的“筷子博物馆”馆主蓝翔时任上海虹口区收藏协会会长,有不少民间博物馆就是在他的引荐之下入驻多伦路的。最鼎盛时,多伦路有金泉古钱币博物馆、南京钟博物馆、文风奇石藏馆、“海瓷堂”古陶瓷私人藏馆,以及藏书票馆、集报馆、毛泽东像章馆等10余家。

  没有收入来源考验民间博物馆

  “当时有关方面曾有卖票的想法,比如10元钱一张票,卖票的收益由博物馆和管理单位一起分成,但这个想法最后不了了之,现在连国家博物馆都不卖票了,谁还会买票来看你这个小小的民间博物馆呢?”蓝翔感叹道。

  没有收入来源成为这些民间博物馆的最大考验。

  今年已经84岁的蓝翔将“筷子博物馆”坚持了13年免费开放,不仅自己节衣缩食、烟酒不沾,还将出版20多部书的稿酬全部补贴办馆,在山穷水尽无钱可贴的时候,他甚至还想出了将10余平方米大小的店铺一半出租一半开放的穷办法。

  多伦路上的其他民间博物馆已陆续撤出。奇石馆在馆主陈老先生去世后,儿子就将店铺出租了;陶瓷藏馆干脆做起了闭门的陶瓷生意,不再开门展览。

  民间博物馆要转型才能有出路

  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表示,民间博物馆大多是靠藏家一己之力来收藏和保管。这就有几个问题,首先是资金来源有限,其次是博物馆的功能不完善,一个完整的博物馆应该具备教育、保管、展览、研究四大功能,而大多的民间博物馆只有保管的功能,随着藏家本身年纪变大,会逐渐力不从心,这些因素导致一些民间博物馆逐渐走向衰落。

  据了解,如今上海的民间博物馆大多处于半停或关停的状态。吴少华说,经营得非常好的只有15家左右,这些民间博物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主动寻找突破和转型,主动和一些旅游景点、企业经营相结合起来。

  吴少华认为,建议政府能将民间博物馆的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另一方面,希望一些社会机构、组织也可以积极参与保护。文/图 本报驻上海记者周裕妩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