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钱文忠评"谜语大会":猜谜需知识储备、开放性思维

2014年02月18日 08:46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中国谜语大会》比赛现场。 (图为央视网视频截图)

  《中国谜语大会》最近在央视连播3天,掀起了一阵“猜谜”风。与去年红红火火的《汉字听写大会》相似,《中国谜语大会》也凭着中国文化这张大牌,跳脱出娱乐致死的窠臼,让荧屏综艺“玩”出了新内涵。

  有意思的是,猜谜过程中,选手的正确率并不高。文化学者钱文忠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猜谜语相较于汉字听写又多了一份开放性与活学活用的思维运作,猜的是谜,最终考的却是生活阅历与文化掌故。

  猜谜这一传统娱乐形式已渐渐小众

  中国素有猜谜的传统。美学家朱光潜曾评论说:“中国的谜语可以说和文字同样久远。”可见“猜谜”这一艺术形式与中国文化相得益彰的关系。然而由于各类娱乐手段的丰富,猜谜这一传统娱乐形式已经渐渐小众起来。最近随着《中国谜语大会》的热播,又将“谜语”推到了人们面前。

  如“遇水一片汪洋,逢木可闻花香,打一个字”,“成年后走出峻岭,打一山名”,“匈奴困苏武,打一古代剧作家”,引起不少观众的兴趣。除了一些经典的古谜外,在节目中更是出现了不少“热词新谜”,央视主持人郎永淳、恒大足球队、新浪微博、QQ等都成为了让人苦思冥想的谜底。随着《中国谜语大会》的热播,节目中的各个谜语成为不少人茶余饭后的新谈资,更有家长细心地将谜面记下,耐心地教给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相似,《中国谜语大会》的参赛选手们同样以初中生为主,而后者的命中率却远远低于前者。第一期节目中,题目的正确率刚刚超过50%。“不知医药何来,忽然沉疴脱体,打一西汉人物”,选手给出的答案却是略显无厘头的“胡可”,而涉及到“墨斗”、“溜三丝”等词汇,小选手们更是有些不知所措,直言“听都没听到过”。

  功夫在谜外,知识储备才是第一位

  据节目组介绍,《中国谜语大会》的选手们虽然只有十几岁,却都是猜谜高手,他们中有的从小接触灯谜,有的是学校灯谜社的社长。而此前,更有消息称,为了能在首届谜语大会中拔得头筹,选手们也在赛前接受了专家的系统培训。但是从现场效果来看,选手们的表现却并没有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那般惊艳。有人将原因归咎于选手上台后的紧张,也有人直言50秒思考时间过于仓促,而题目的难易程度也存在极大的差距。

  钱文忠认为,这些谜语本身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与灵活性,而谜语的难度本身也是极其难以评判的。如不少人觉得简单却没能答出的一道谜语:“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打一物”,钱文忠就觉得大有讲究。“这题的谜面是中国第一首打油诗,作者也因此诗一鸣惊人,而被称作‘张打油’。如果此前并没有听说过这首诗,光凭当场50秒的反应时间,很有可能会‘卡壳’”。而谈到大家公认的难题“一言难尽打水浒一人”时,钱文忠表示:“这对于《水浒》相当熟悉的人来说可能不算太难,知不知道相关的历史文化点是猜谜的关键。”

  而《中国谜语大会》评价嘉宾之一,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则总结,猜谜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庞杂,因而如欲猜谜,功夫在谜外。“许多人都认为猜谜需要靠技巧,但是从比赛中不难发现,技巧其实是比较靠后的东西,而知识的储备才是第一位的。”

  记者 张祯希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