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巴中为川陕苏区所在地 存红军遗迹遗址350余处

2014年02月20日 11:21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巴中,是革命的摇篮、红军的故乡。1932年,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人民在这里建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当年巴中有12万人参加红军,其中4万多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至今全市还有6000余名老红军健在、红军遗迹遗址350余处、红军文物10万余件。

  1932年12月至1935年3月,徐向前、李先念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结束了从鄂豫皖苏区西征的战略转移,紧急挺进川北,在川陕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经过与国民党蒋介石、四川军阀的浴血奋战,总共毙伤敌官兵10余万人,在川陕边区创建、巩固和发展了以通(江)、南(江)、巴(中)、平(昌)为中心的23个县(市)革命政权、500余万人口、4.2万余平方公里土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成立了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24个县(市)级苏维埃政权。至此,红军由入川时的1.5万余人发展到8万之众。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为了弘扬革命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1979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邓小平亲笔题书馆名。博物馆占地面积1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27平方米。主体建筑为陈列大楼、红军石刻陈列廊、观光廊榭等。整个建筑雄伟壮观,绿树红墙浑然一体。

  步入大门,典雅古朴、庄严凝重的气息扑面而来。拜谒红军将士的各级领导和参观者的万余张纪念照是最真实、最珍贵的历史见证,是无声的旋律,凝固的音乐。墙上的巨幅博物馆简介,让前来参观的人们知道,该馆是以1932~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四川、陕西人民,为创建全国第二大苏区开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基本陈列。正厅右侧大厅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基本陈列馆,共分15个单元,由1000余件文物,400余幅照片组成,大量文物、标本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形象、生动、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人民创建、巩固和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和不朽业绩。

  从基本陈列展厅北侧出,穿红墙夹道,就可到红军石刻陈列廊。馆藏有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石刻的《中华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劳动法令》(草案)、中共川陕省第二次党代会通过的《发展川陕反帝运动的决议草案》、川陕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目前政治形势与川陕省苏维埃的任务》等革命文物,收集红军石刻标语文献精品数百余件,是研究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历史的实物见证,它们系统地展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川陕革命根据地军民进行土地革命斗争的历史。

  当年,红四方面军秉承我党的优良作风,十分重视舆论宣传工作,从进入四川起就利用油印小报、群众大会等等各种手段向群众灌输革命道理,石刻标语便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红军的石刻标语分为两类,一类是刻在岩石上,称为摩崖石刻;而更多的则是直接刻在当时无处不有的石碑上。仔细阅读这些标语,字字句句意味深远:“保护工农利益”“平均分配土地”“穷人自动参加红军、拖起枪来打发财人”等等,看一幅标语就是读一部史诗,使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红军精神是巴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少年轻人继承红军遗志、秉承红军精神开始了新的人生历程。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接待观众数十万人次。面对繁忙的接待工作,巴中市人大代表、“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馆长熊华说:“当你踏上这块红色圣地,红军精神世代相传的愿望就会油然而生。”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