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编剧孟宪明关注留守儿童 作品被好莱坞买走版权

2014年02月28日 13:29 来源:郑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全片没有一个‘坏人’,甚至没有一句难听话,为什么《念书的孩子》让人看完难受?”“明明充满温情,为什么看着看着泪流不止?”第二届郑州本土电影展映月正在我市举行,关注留守儿童的电影《念书的孩子》在8部参展影片中仍显得不拘一格。带着不少观众的疑问,记者日前采访了该片的编剧孟宪明。

  美是一把刀

  1994年,孟宪明辞去“铁饭碗”开始专职写作。他的“书房”在西郊一栋步入暮年的老房子里,虽然周遭充满轧路机的轰鸣、摊贩嘈杂的叫卖,但他毫不在意,每天骑着一辆连贼都看不上眼的破自行车,从布满碎石的小路上风风火火赶来,因为脑海里的好故事迫不及待要蹦出来。

  每天上午,雷打不动的关机写作,使孟宪明颇为“高产”——4部长篇小说、20余部影视剧本、3部专著;一部接一部的作品如同按不下去的葫芦纷纷浮出水面,且获奖颇丰:六获电视剧飞天奖,两获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高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四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每个奖项都有自己的标准,得奖不说明你写得最好,只能说明你最符合那一家的标准。”孟宪明坦言,“获奖还说明,有人跟你有共同的审美,有共同的期待。”

  没有好人、坏人、冲突、矛盾、悬念等等桥段,“一反好莱坞编剧习惯”的《念书的孩子》却夺得了美国电影界的最高奖。“《念书的孩子》重点并不在留守儿童生活上的贫苦,而是着重关注了他们内心的孤独和恐惧。”孟宪明一语道破其中的“秘密”:“真正感动人的是美。愤怒和仇恨都不会让人流泪,但是美和爱可以。一个刀片划破你的手时,流出的是血;美这个刀片划到你时,流的是眼泪。”

  2012年8月,《念书的孩子》被买走了美国版权,中国影片在国际电影节历史上被好莱坞制片商当场购买美国版权,还是头一次。

  偏爱儿童片

  “儿童片不赚钱,大公司不愿意拍;与创作成人作品相比,儿童文学的创作其实挑战性更大。”以儿童文学著称的孟宪明抛出这句话后,却非常享受地告诉记者:“我喜欢写儿童文学,每一次都很快乐。”

  由于受众有限、不好走进电影院线,儿童电影在世界范围内被称为“公益性电影”——往往需要各方面的扶持,才得以生存。“现在拍一部儿童片,成本不敢超过80万元,几年前不敢超过60万元,不然你就要赔钱。”

  孟宪明将成人的文学艺术分为三大主题:谋金钱、谋权势、谋男女;但让孩子操心的只有一件事:玩和不让玩。那么儿童文学作家到底该写什么?孟宪明有一条极为简单的标准:“你写完会不会让你几岁的孩子看?”

  写作锱铢必较

  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编剧,孟宪明对细节的执着始终如一。看似随和的他,一旦涉及写作,便会变得异乎寻常的偏执和锱铢必较。

  创作《大国医》时,主人公郭一山先后有过三任妻子,有的文静秀气,有的活泼开朗,有的聪慧内敛,而她们性格上的不同,孟宪明仅仅通过三人研墨时的不同表现便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

  对于作家而言,文学作品通过细节将虚构的人物形象丰富和具体化,而这一部部作品的背后,最终也拼出了一个作家的人生。

  2013年,《念书的孩子2》再度在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获得大奖。主办方虽多次邀请,孟宪明还是选择不去。问及原因,他说:“我这个年纪,时间就像越用越少的金钱,必须仔细权衡,需要用在比领奖更重要的地方上,比如写作。”(记者 左丽慧 实习生 李梓馨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