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英国作家巴恩斯:要么完美生活 要么完美工作

2014年02月28日 16:5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参与互动(0)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英国作家。迄今已有十多部小说问世,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福楼拜的鹦鹉》(1984)、《英格兰,英格兰》(1998)、《阿瑟与乔治》(2005)、《终结感》(2011)。2011年以小说《终结感》获得英国布克文学奖。同时,他还是获得梅迪西奖和妇女奖的唯一英国作家。

  朱利安·巴恩斯,这位与伊恩·麦克尤恩、马丁·阿米斯并称“英国文坛三巨头”的作家,凭借《福楼拜的鹦鹉》《英格兰,英格兰》《阿瑟与乔治》三度冲击布克奖,而最终让他荣膺该奖项的,却是其另一部作品《终结感》。在2011年布克奖的颁奖现场,巴恩斯尽显英国式的冷幽默,表示,“对待这个奖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当成买彩票,一直等到中奖的那天。”

  布克奖评委会主席斯特拉·里明顿称赞这本书,“拥有英语文学经典作品的品质,它笔法精湛,构思巧妙,而且每读一次都能揭示新的深度内涵。我们认为这是一本写给21世纪人类的书。”

  巴恩斯喜欢探究真实的历史人物,在他看来,所谓真实的历史,其实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本报选取《巴黎评论》第165期巴恩斯专访,让读者了解作者创作背后的故事。

  小说告知世界更多的真相

  《巴黎评论》:阅读你的作品,让人产生两种感觉。一种感觉是非常欧洲化,这在英国小说家中很少见;另一种感觉是那种非常地道的英国文学,尤其是对于外国人来说。例如,在法国,人们认为你又是英国文学的典型代表。那么,你如何看待自己?

  巴恩斯:你说的非常对。在英国,我经常被看作是具有欧洲文学色彩的作家,就是那种深受法国影响创作的作家。但是如果你在欧洲,尤其是法国听到的评论则是,“不,他是典型的英国作家。”

  《巴黎评论》:萨特曾经写过一篇名为《什么是文学》的论文,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或者文学对于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巴恩斯: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其中最简练的回答就是文学是告知真相的最佳途径。文学的魅力在于那些华丽、优美的辞藻所堆砌而成的文章,它们告诉我们的真相远远胜于一堆干巴巴的事实。除此之外,文学还可以让我们感到快乐,也让我们同从不会遇到的人保持那种神秘且亲密沟通的一种方式。

  《巴黎评论》:文学可以有很多种呈现方式,如散文、诗歌、小说,它们都在努力用文字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相。在进行小说创作之前,你已经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评论家和记者,你为什么选择小说创作这条道路?

  巴恩斯:事实上,在我看来,我写小说向读者所告知的世界真相远远多于我写报刊文章。虽然这两种媒介方式我都热爱,并一直在练习。但是说句不中听的话,当你在写报刊文章时,你的工作是让世界变得简易和更易于理解,让读者不费力读懂你所表达的内容。而你在进行小说创作时,则试图全面反映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发性,在报刊杂志上读来简单明了的语言不会出现在小说中,同时,你还希望读者不仅读懂小说字面上所表达的意思,更期待他们在深层次的阅读中去品味字里行间所隐藏的信息。

  读书多到“贪得无厌”

  《巴黎评论》:你曾经说过自己读书多到“贪得无厌”,你尽读哪些作家的书?

  巴恩斯:在我十四五岁时,我才开始读法国文学,我第一次读到《包法利夫人》时还是英文写的。当时因为我们的语文老师为我们列了一张书单,书单中有很多欧洲文学经典名著,很多作品我之前从未听说过。

  那个时候,我们每周要穿上军装为士兵们进行一次义务演出,那时叫做参加联合军事。我到现在都记得自己当年在野外实习时,一边吃着三明治,一边看着《罪与罚》,感觉当时自己的世界完全颠覆了,沉浸在书本之中,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进行了大量的基础阅读。我那时读了很多作品,其中,俄罗斯作家包括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等;法国作家,如伏尔泰、蒙田、福楼拜、波德莱尔等;英国则主要关注于现代文学,如伊夫林·沃、格雷厄姆·格林、奥尔德斯·赫胥黎等,当然,也包括哈代、霍普金斯等。

  《巴黎评论》:你什么时候开始想到或许自己也能成为作家,写出作品来,并有读者愿意去读?

  巴恩斯:我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大约是二十出头。那时我正参与《牛津大词典》(增补本)的编纂工作,觉得自己有时候很无聊,就尝试着去写一些东西,并且真的写成了一本关于牛津旅游指南的书,主要是记录了那些来过这座城市和牛津大学的作家们。

  编纂完《牛津大词典》之后,那时我大约25岁,我开始试图去创作一部小说,这是一个漫长且经常被打断的过程,期间充满了各种质疑以及情绪低落,但最终这些都成为我第一部小说《伦敦郊区》问世的动力,这部小说出版时我34岁。这中间八九年的时间里,我都将这部小说束之高阁。很显然,我对这部小说的创作一点信心都没有,我自己都没法说服自己。我从未觉得自己成为小说家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有所选择有所担当

  《巴黎评论》:短篇小说集《穿越海峡》中,《隧道》这个故事里的老人说道,“成为一个作家,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你必须学会拒绝生活。”你认为自己需要在文学和生活两者之间作出抉择吗?

  巴恩斯:不,在我看来,我们不用,也无法在二者之间选择。“要么完美生活,要么完美工作”——叶芝的这句话经常触动我。当然,艺术家肯定会作出一些牺牲,大到政治家,小到奶酪工、父母等也同样有所牺牲。但是,如果艺术家没有正常稳定的生活,他又将如何存在呢?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所投入的程度而已。福楼拜曾经说过,“艺术家应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的大海中,但是这生活的大海不要把我们淹没。”很多时候艺术家投入的程度过深以至于忘了自己的初心。

  《巴黎评论》:写作对于你来说,容易吗?佩雷尔曼曾经说过,有两种作家,一种是写作于他们而言,轻松即得;另一种是呕心沥血,字字推敲。佩雷尔曼将自己归类为第二种,你认为自己更像哪种?

  巴恩斯:对于用生命来写作之类的抱怨,我一点也不同情,因为没有人强迫你成为作家。我曾经听到过别人说“好孤独”之类的话,如果你不喜欢这种孤单,你可以选择不做。很多作家的这种抱怨,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炫耀。当然,这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因此你就要忍受这份辛苦。正所谓有所选择,有所担当。

  (李婧璇译自《巴黎评论》)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