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南澄迈古村落:学堂和宗祠人情味最浓厚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3月04日 09:36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0)

  “澄迈率先提出火山岩古村落群申遗,成功与否,都会获益良多。”谈到申遗产生的积极效应,海南省旅游委员会巡视员陈耀说,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这一点,毋庸置疑。

  火山文化被认识

  核心竞争力提高

  “海南火山岩古村落就是散落在大海边的珍珠,只不过,它美丽的农耕文明被工业时代卷起的尘埃淹没了。”中国字画研究院研究员田耘钟爱火山岩村落的古朴纯净、原始自然。他说,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申遗就是为明珠拭去尘埃,让人们重新认识火山文化的纯朴之美。

  深入调研后,澄迈县委书记杨思涛无疑是最了解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文化积淀的人。“澄迈是海南历史文化古县,海南文化重要发源地。自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县,澄迈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美榔姐妹塔、灵照墓、陈道叙墓-周氏墓、大成殿、封平约亭、澄迈七彩画、澄迈炭画……”谈起古村文化,杨思涛如数家珍,澄迈县级以上的重点文物单位已有66处。

  申遗给澄迈人民带来哪些好处?杨思涛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火山岩地区的特色建筑、村民的生活形态、生存景观、人与自然相处的模式等等,最终被认同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通过申遗,这些散落的、曾经被忽视的火山文化会得到人们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从而肯定火山文化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积极作用,在未来更好地保护、传承、发扬,避免渐趋于式微,最终,琼北地区人民原创的火山文化的魅力将大放异彩。

  “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发达国家都在争相输出自己的文化。”杨思涛说,火山地区原创的文化得到世界的认可,这一地区就有了核心竞争力,澄迈县综合竞争力也将大大提高。

  吸引村民回归

  村落“活”起来

  火山岩古屋结构简单粗糙,如今已不宜人居。改革开放后,村民纷纷外出谋生,或经商、或打工……不少村落成了空心村落,很多火山岩房屋也因长期没人管护而废弃、坍塌。

  “澄迈已经建设了几个风情小镇,在我看来,火山岩风情村落才是真正属于澄迈自己的风情。”陈耀说,有人才有情,一个没有人居住的村落是一个无情的村落,当然就谈不上打动游客。陈耀认为,在自己创造的文化得到世界认可,成为受世界保护的宝贝后,原来的村民会主动回到村庄,依靠村庄生活,让村庄“活”起来。

  “世界文化遗产含金量相当高。”我省旅游界知名人士、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游览区董事长张涛告诉记者,从全球各地的世界文化遗产看,申遗成功后,就成为世界旅游热点,知名度、游客量大大增加。外来游客的增加,自然会带动走出村落的人们再度回归村落。火山岩古村落通过发展旅游业,重新焕发活力,不再是一个文物村庄。

  海南省旅游协会秘书长王健生说,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体验式的旅游,希望在异地旅游中能有一次不期而遇的心灵对话和碰撞。澄迈申遗成功后,游客期待的心灵对话就可以在这里找到。申遗,给海南旅游注入了浓厚的人文气息,不仅促进澄迈旅游发展,更会改变整个海南的旅游格局。使长期以来打自然资源牌的海南旅游,多了一张文化牌,而且是世界级的文化牌。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村民直接获益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难度系数相当高。澄迈在决定申遗前,精心算了一笔账。

  “无论申遗成功与否,我们都有收益。”杨思涛说,结合澄迈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申遗有利于转变火山岩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生产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火山岩古村落的居民可直接从申遗中获得经济实惠。

  杨思涛说,澄迈是海南工业大县,是全省第一个GDP、固定资产投资都超百亿元的“双百亿”县。按照计划,澄迈到2015年要建成6条“美丽乡村”带。而申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火山岩古村落合理保护、科学规划、科学利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火山文化被唤醒、被发掘之外,也将有更多的外来经济形态进入火山岩古村落,比如旅游、康复康体养生、富硒农产品、火山旅游产品、文化产业、服务业等,从申遗这一行动中,将延伸出众多的下游产业链,实实在在地富民强村。

  (本报海口3月3日讯)

  探访

  澄迈博罗村:书声琅琅700载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是中国乡村文化传统之一。在澄迈很多古村落,我们看到村民们通过堂联、族谱、谚语、童谣等教导后辈以道德为操守,以耕读为家教。

  澄迈永发镇博罗村,便是这样一个书香绵延的古村落。先人执鞭教子、崇文之风,从博罗村留下的文字记载中依稀可得到印证。探访博罗村,稚子学童琅琅读书声绕耳。而这样的琅琅书声,一直延续了700余载,直至今日。

  ■ 本报记者 孙慧 通讯员 王家专

  古村积蓄丰厚人文资源

  博罗村始建于南宋末期,是一个有着700余年悠久历史的古村落。该村始祖梁修戒,本是琼山梁沙人氏,从教于澄迈县永泰乡曾家东都,娶当地民女曾氏为妻,因爱上博罗这块风水宝地,就地落籍定居,成为博罗村梁氏入村始祖。  

  在博罗村口,有一块约3米高的巨石立在路边,上面印刻着“博罗村”三个大字,红漆描底,格外醒目。村中居住有梁、符、曾、蔡、林、孙、王等七个姓氏,梁姓最多。村口有两株百年古榕树,村民们在古榕树下乘凉、聊天。

  “人自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经宋、元、明、清历朝岁月与沧桑,博罗村积蓄了丰厚的人文资源。

  据有关史料记载,博罗村建立在唐代澄迈县府曾口县的遗址上。但由于历经千百年,曾口县治遗址已湮灭在历史尘土中,难觅其真容,村中仅存1个石狗和一块太阳石等遗物,也被村民遗弃在村道荒草丛中,昔日县府的热闹繁华荡然无存。

  据村里老人相传,历代博罗村人尊师重教。自南宋至清朝,出了贡士、举人、廪生等数十名。村中本有3座记录乡贤事迹的牌坊,可惜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牌坊遗址已难觅其踪,仅剩几条牌坊石柱、石条卧在塘圮边上。

  耕读孝行 美德悠长

  走访澄迈古村落,细心的人会发现,村里景观最优美、环境最洁净、人情味最浓厚的地方,总是村里的学堂和宗祠。

  如博罗村,公庙、宗祠和学校并列坐落在村口,校门外广场上几名孩童在追逐玩耍。不远的大榕树下,几名老人正在纳凉,高声笑谈农事年景,话语停顿间,墙内传来琅琅读书声。

  “我们村从建村以来,学堂、宗祠和公庙就并列在一起,寓意着耕读孝行,美德悠长。”74岁的村民梁学俊,农闲时最喜欢坐在大榕树下,听学堂里传来的读书声。

  本身从教的梁修戒,非常重视后代的教育风气。自建村以来,把公庙、宗祠和学堂修建在一起,宗祠和公庙同样担当起教育后人的作用。

  爱好村史研究的村民梁学书告诉记者,博罗村从清朝及民国时期,宗祠内设村塾,宗祠不仅是祭祀先祖的地方,同样也是村中弟子读书学习的场所。宗祠里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神位”,村里每一名孩子在上学第一天,要先到孔子神位前膜拜“圣公”。

  新中国成立后,村里教育发展了,学校和宗祠才分开。可由于学校房屋紧缺,直至1980年代,宗祠都充当着学校宿舍的角色。尽管家近在咫尺,可所有上3年级需要晚修的孩子,都在学校旁的宗祠、公庙里搭木板床住,以求省下时间读书。

  小村走出上千大学生

  游览博罗村可感受到,“耕读传家”的印记在这里处处留痕。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