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魂断蓝桥》凸显沪剧流派传承困境:流派观念淡薄

2014年03月04日 15:22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为了沪剧流派传承的问题,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最近有点着急,事情的起因是即将投入排练的《魂断蓝桥》。该剧由剧院的年轻人担任唱腔设计,主演也是一群年轻人,结果唱腔出来后都是一个味道,“你说是唱歌也可以讲,只不过是上海话的歌。”茅善玉说起来就有些烦恼,不过她说也不能怪这些年轻人,沪剧的流派传承意识一直比较淡薄,而现在只是表现得尤为突出。

  流派观念向来淡薄

  茅善玉说,沪剧从流派创始人那一辈开始就不太强调流派,比如沪剧代表性人物丁是娥就特别强调不能死学流派,也不赞成拜师。因而沪剧几代名家在唱腔上往往更多地融入自己的特色,而对流派传承概念则较为淡薄。用茅善玉的话来说,沪剧的戏跟时代跟得比较紧,创新意识强,而流派传承意识不强,“传三代人,根已经找不到了。”的确,到了茅善玉这一代,基本上已经很少有流派的概念了,但因为这一代演员崭露头角时相当整齐出彩,因而流派意识的淡薄不仅没有被认为是一个缺陷,反而被认为是一种创新的尝试。以至于现在想要找一个唱某个流派唱得特别像的演员来,已经很困难了。

  个性缺乏问题渐现

  记者问茅善玉,流派意识淡薄对沪剧会有什么影响吗?她说,当年丁是娥老师反对死学流派是基于那个时代沪剧的生存环境,自然没有错。但到了今天,客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轻一代演员的唱法趋于同质化,个性化的东西都没有了,对人物的塑造是很有伤害的。“我觉得一个剧种的流派还是很重要的,至少要把流派的精髓继承下来。唱得不一定要像,但至少你要了解。”茅善玉说,“戏曲的流派也是剧种发展的基础。基础薄弱了,怎么谈发展。”事实上,茅善玉这一代演员虽然已经没有太多流派意识,但他们却是在流派创始人的身边成长起来的,“我们那时候学戏时丁老师他们都还在,我们看过他们的戏,他们教过我们唱。”而现在年轻一代演员则没有这种幸运了。

  流派传承任重道远

  若不是因为《魂断蓝桥》起用年轻人担任唱腔设计,流派的传承问题可能还不会暴露得这么明显。唱腔本身没有个性,而担纲主演的青年演员更没有能力结合流派、结合人物、结合自身条件对唱腔进行个性化处理,于是问题就变得突出了。除了《魂断蓝桥》的唱腔要进行修改,茅善玉更希望能从根子上解决沪剧流派传承的问题。她打算由院里牵头举行拜师仪式,让这些青年演员与剧团里退休的老师们结对,通过戏曲传统的口传心授,让老师帮助青年演员找到自己的特色。沪剧流派意识淡薄已经延续了几代人,而要重提流派传承也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事。对此茅善玉有着充分的准备:“在我的任上可能已经解决不了了,但至少可以把这个平台搭好,这总比不做好。”

  本报记者 王剑虹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