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雕刻家朱铭个展香港开幕 展现30年创作轨迹(图)

2014年03月11日 10:24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朱铭与其作品《立方体》

  台湾著名雕塑家朱铭个展“刻画人间——朱铭雕塑大展”在香港艺术馆开幕,艺术家与本报记者畅谈创作思考

  说起朱铭,很多人首先会想到他的“太极系列”,在亚洲多个大城市都能看到这一系列的城雕。而比“太极系列”更让朱铭自豪的,是“人间系列”,至今已持续创作逾30年。

  近日,他的个展“刻画人间——朱铭雕塑大展”在香港开幕,展现他30多年来的创作轨迹。在开幕式前,他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畅谈他的创作思考。

  “太极系列”已是过去式

  不少人将朱铭的故事和齐白石的传奇相比:同样没什么学历,没喝过洋墨水,但都成了大家。朱铭的艺术起点可谓“低至尘埃”,他1938年生于中国台湾,只有小学学历,少年时他跟乡里的一位木雕师傅学艺,学习的都是最为传统的木雕手艺:打磨、刻花、描金、上色……而他真正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是从拜入当时著名雕刻家杨英风门下学习开始,至今朱铭仍记得恩师的教诲:“重精神,重灵性。”杨英风建议朱铭学习太极拳,由太极身法的练习至内在精神的领悟展开创作,于是有了著名的“太极系列”。

  虽然目前“太极系列”仍受热捧,但对朱铭来说,那已经是过去式。“因为有限制。那个题材,必须要体现太极的精神,也要体现太极的动作,那就没办法发挥了,感觉束手束脚,不再适合我的创作了。我都不记得‘太极系列’刻了多久,我只记得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再碰它。现在如果人家喜欢‘太极’让我继续刻,我也会觉得是重复。”

  而他的“新欢”,就是“人间系列”,这系列的创作热情已经持续了三十余年,而且“一辈子都刻不完”。“‘人间’两个字虽然简单,但包含太多。每天打开电视,都会看到新的东西。”从这次展览的作品中,能看出这位老艺术家对周遭生活细致的观察:有长辈儿孙畅游耍乐的温情、排队路人期待的神情、军旅的斗志、太极友侪的悠然自得、娇柔灵巧的舞者,以及矫健优雅的泳者……“我的艺术生涯如同一棵树的成长,乡土是它的根,‘太极系列’是它的枝干,而‘人间系列’是它的开花结果。”

  连棉花都能用来做雕塑

  无论是“太极系列”还是“人间系列”,朱铭的风格是统一的:大刀阔斧,忽略细节,通过块面来表现人物结构,任由刀锋在材质上留下质朴的痕迹。其实,这得益于朱铭独有的“快刀法”。

  在本次展览中最大的作品是《俗世人间》,上面藏有数百个跟真人手臂尺寸相仿的木刻人物,而每个都是在三分钟内刻出来的。“我们的头脑里可能会存在许多大师、老师的雕刻方法,如果用脑筋去创作,这些东西就会跑出来干扰你。”朱铭说。这似乎与他恩师杨英风所教的“丢”道理一脉相承:丢去手上已臻精湛熟练的技法和留在脑海中的形式:抛开形式,摆脱写实,保留神韵。 “下刀要快,清空脑袋,不假思索。一个东西,可能你两三分钟就能刻好,但你一思考,七八分钟就过去了。所以我要让思想跟不上我的刀,刻出来的才是我最真实的反映。”朱铭表示,他会先观察木头的形状,再确定刻的内容,有时会一口气刻好多个,然后从中选择最满意的。

  这种无法预设的创作方法,让他的作品透露出一种自由、无拘无束的气息。而这种自由,还体现在他对材料的不设限,比如木头、不锈钢、海绵翻模的黄铜、陶土,甚至软绵绵的棉花和泡沫雕塑块,都在他的手下变成精致的艺术品。比如他想表达芭蕾舞者的轻盈,于是用了棉花,用绳子固定造型后竟然做出了肌肉的感觉。而且他会尊重每种材质的脾性,所以他从来不用刀去切泥土,因为“泥土会不高兴”,而是会用手去捏。

  “每一个材料都有自己无法取代的特性,它们表现出来的情绪也互不相同。海绵啊不锈钢啊,都是20世纪才有的,新材料才能代表我们这一代。如果有新科技的材料,就是我的首选。”朱铭说。

  《立方体》用哲学态度探讨人生问题

  这次展出两套重点展品《人间系列——囚》和《立方体》,是朱铭近年在创作上的一大突破,除了表现造型美感外,还以哲学的角度探讨人生的问题。

  其中,《立方体》是他的最新作品,也是他最满意的。这件作品与他常规诗意块状的雕塑不同,他以钢条结网做成一个头颅,在头颅内放置着一个实心的立方体,头颅外再用一个立方形框起来。整体充满了工业感。

  “其实这件作品跟艺术没关系,跟雕刻也没有关系,它跟科学有关。”朱铭告诉本报记者。纵观生命发展的漫长历程,生物界自然生长的东西并没有方形,方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方,有着垂直的边和尖锐的角,它是稳定不变的。这恰恰是违反了生物原则。大自然中没有静止的东西,即使是指甲和头发,里面的细胞也在时刻活动。这种永动带来了圆融,能彼此磨合和协调,千亿年来相安无事。然而人类产生的短短几百万年,大自然就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就是因为人类的思想是‘方’的思想,所以有了自私,有了侵略,有了战争。”

  在朱铭看来,“方”存在于人类的思维中,也外化成生活的方方面面:上下楼的电梯是方的,公交车是方的,上班坐在方格子里,即使人死了,也是装在一个方盒子中……“但是,那个装着我们骸骨的方盒子,在地下埋了若干年后,终究会改变形状。因为它是与自然规律相悖的。”正因为如此,朱铭认为“方”的思想是目前社会、世界充满人为祸害的根源,于是他用艺术手法将其表达出来,希望唤醒大家的认知。 记者 梁婷 文/图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