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春明门内客》:描述34所北京老宅院故居的命运

2014年03月13日 09:37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0)

  春节假期,不为公务、俗务所囿,难得轻松休闲。于访亲探友之余,随欲翻书,或躺,或卧,或斜身,或站立,哪个阅读姿势舒服就采取哪个。当躺下刚翻汪兆骞先生《春明门内客:北京老宅院里的文化名人》一书时,想起赵国忠先生的《春明读书记》,起身到书房找了出来。原来,“春明”即指现在的北京。赵先生在《〈春明画报〉谈屑》中写道:“‘春明’是北京的代称,唐朝都城长安东面正中的城门叫‘春明门’,后多用‘春明’代替帝都。明末清初人孙承泽有《春明馀梦录》。辛亥革命后,在旧派文人中仍沿袭这一称谓,张恨水的小说《春明外史》写的正是当时发生在北京的故事。”

  至今,我到北京也仅是两次,前后相距八年,均为公务来去匆匆,根本没有时间参观向往已久的北京胡同和四合院。这次寻着《春明门内客》做了一次兴趣盎然的“纸上卧游”,来拜谒北京老宅院里的文化名人。《春明门内客》描述了从王国维、鲁迅、胡适起,直到启功、丁玲共36位文化名人34所北京老宅院故居的命运,又把这些故居的命运与主人们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追怀。其中,张恨水、徐悲鸿、沈从文、郭小川、黄胄、钱钟书夫妇等的故居已经永远消失;谭嗣同、陈独秀、梁实秋、冰心、曹禺等的故居也已名存实亡;即便已辟为纪念馆、博物馆的李大钊、鲁迅、蔡元培、梅兰芳、茅盾、老舍等的故居,也都门可罗雀,前景堪忧。作者还特请摄影家海德光先生以抢救的速度拍下了这些故居或遗址的现状,立此存照。海先生《拍摄散记》结尾一段话令人警醒:“一座城市,保持恒久不变的不是建筑的高度,而是它的诗意,古老文明日趋流失,只会令人唏嘘不已。”

  胡同和四合院如同史书,共同承载着历史。历史已很遥远,对于胡同里的卓尔不群的文化精英,人们也已朦胧,但是他们给北京的老胡同、老宅院却留下了无尽的话题。阅读《春明门内客》,让我们触摸到了胡同里的那些鲜活的文化灵魂。胡适为人坦荡,“开风气而不为人师”,对鲁迅、周作人兄弟多有赞扬。鲁迅曾屡有公开批评胡适的言论,胡适却从未回过一言,并阻止苏雪林、陈西滢回击鲁迅。胡适的识力与襟怀显示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郭沫若于1963年携家人搬入前海西街十八号大宅院,这原是清乾隆宠臣和珅的一处府邸。在这所府邸,在阶级斗争风暴面前,当中国知识分子集体失语时,他却写了些应景谀颂之类的文字,曾被人诟病。在八道湾胡同十一号的1967年5月6日,周作人在阅读《鲁迅全集》中的杂文时,结束了生命,也结束了他的寂寞与孤独。据周作人回忆,当年鲁迅病危时,也是读着周作人的著作离开世间的,可见骨肉间苦痛之独深。

  世界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说,由城墙、胡同、四合院组成的北京古城,“是世界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杰作,是都城建筑的结晶”。《春明门内客序》中写道:“十二年前,当我家坐落在灯市口遂安伯胡同的老迈的门楼和斑驳的两扇木门,被推土机轰然推倒,腾起高高黄色尘埃的那一刻,我的心在战栗和流血。”有资料显示,从1980年代至今,北京被拆毁的不可移动文物高达969件,其中不乏名人故居,即使勉强保存下来的名人故居,多是有形无神的重修建筑,丢弃了人文气息和历史底蕴,如今门前冷落车马稀,参观者寥寥无几。六十多年前,北京为缓解交通压力大拆城楼、城墙,林徽因便已留下了一句箴言:“你们今天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如今名人故居的保护,更像是夹杂在商业与政治需求之间的符号道具,只是成了“高楼夹缝间的盆景”。 ■ 刘学文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