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谈乌克兰电影:从诗意走向现实

2014年03月14日 09:49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曾经辉煌的诗电影

  提到乌克兰电影,人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苏联电影开山鼻祖亚历山大·杜甫仁科,应该是电影艺术的奠基人谢尔盖·爱森斯坦、吉加·维尔多夫。他们在乌克兰拍摄的《兵工厂》、《大地》、《战舰波将金号》、《顿巴斯交响曲》已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不能绕开的里程碑。

  对苏联电影更熟悉的人恐怕会更多地联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享誉世界的电影流派——乌克兰诗电影。无论是谢尔盖·帕拉加诺夫的《被遗忘祖先的影子》、《石榴的颜色》,还是尤里·伊里延科的《干渴之泉》、列昂里特·奥西卡的《石头十字架》都曾经把人们的视听幻象带入梦幻般的异域风情、美轮美奂的蒙眬景色和简朴而厚重的民族传说中。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诗电影的命运也随时代的沧桑巨变而繁华不在。

  崩溃后的艰难自救

  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电影产业遭遇了与俄罗斯同样的命运:电影业的坍塌猝不及防、全面崩溃。西方电影几乎占领了乌克兰全部市场。电影人一方面感叹失落,一方面自救以挽救危局。乌克兰电影导演开始走出诗意和梦幻,面对现实,面对市场。他们在新的电影观念和新的影像技术手段冲击下,开始在更多的电影品种和领域施展才华。最显著的成效是,从上世纪末开始的乌克兰导演在电影短片的创作中崭露头角,并借此摆脱自苏联解体后笼罩在电影人头上的阴霾。

  新时期的乌克兰电影短片的创作更多地注重于乌克兰民族问题、历史问题和对社会现实矛盾的思考和关注,这些短片也成为近年在国际上备受瞩目和关注的乌克兰电影的一种代表或潮流。

  2001年,诗电影的代表人物、导演尤里·伊里延科重出江湖,但风格已面目全非。他在基辅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短片名为《为格特曼·马泽帕祈祷》的电影,被称为风格最大胆的实验性超现实主义电影。这部电影虽曾在柏林电影节上获提名,但因为政治和历史态度的敏感性,一曝光立即被当作反俄的民粹主义而引发激烈争论。电影一改从前的历史结论和官方态度,完全以乌克兰的视角对瑞典国王卡尔十三世与俄皇彼得一世的争端这段历史作出全新的诠释和解读。对此罗马大学的政治学教授约翰这样评价:“这部电影不是反俄的。它针对的是俄罗斯对乌克兰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式的侵略。它明确指向乌克兰当下的局面,而莫斯科当局似乎不甘于失去波罗的海国家的控制权,正试图在乌克兰获得更多的补偿。”诗电影的大师不写诗了,转行做政论,对乌克兰电影来说不知是祸是福。

  导演奥雷·山宁拍摄于2003年的短片《妈妈》也曾经获得过奥斯卡的提名。导演依然关注的是冲突与和解的话题。影片中,导演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用乌克兰所特有的传统故事来呈现——逃犯哥萨克和鞑靼妇女之间的生死情仇,所不同的是,这对恋人之间矗立着两个国家几个世纪的历史恩怨。

  关注现实、表现现实以及批判现实是当今乌克兰电影人显著的风格。德国导演雅各布·普罗伊斯在乌克兰顿涅茨克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真实而完整地记录和描绘了这个城市的官僚和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他的影片《另一个切尔西:顿涅茨克的故事》获得过2010年德国最佳纪录片。但因为过于暴露贪官的嘴脸和过于真实的纪实贫困而被禁止在乌克兰上映。并被从各种互联网资源中删除。

  乌克兰电影短片获得的最高荣誉是玛丽娜·弗洛塔拍摄的《十字》。2011年,该片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而她拍摄的13分钟电影《雨》则在2007年的慕尼黑国际电影节荣获三等奖。玛丽娜是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导演,还在她就读于基辅影视戏

  剧国立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多次获得各类影视竞赛的奖项。而另一名年轻的乌克兰导演伊戈尔则在2005年携电影短片《陌生人》获金棕榈短片奖。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弗拉基米尔·基黑的《再见,乌克兰》。这是由三十部短片组成的所谓“现代史书”,旨在深刻反思乌克兰人大量迁离乌克兰的原因。作者要达到的目的,是希望人们通过观影,从精神层面去理解什么是困惑人心的实质问题。在现代国家环境下,人们的出走到底是因为对日常生活不满,还是历史问题使然。

  动荡下的艺术“声影”

  今天,在苏联解体20多年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电影投入的增加以及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乌克兰电影获得了新生并迎来新的黄金时期。乌克兰自2010年起把国产电影放在重要的发展地位,2013年,乌克兰政府编列支持电影产业的预算达1.357亿格里夫纳(约合1696万美元)。同时,得益于日新月异的影视观念及最新的影视技术,乌克兰的电影生产也呈现出类型化、多样化的趋势。导演米哈伊尔拍了一部影片叫《穿过火焰的那个人》,曾获2012年奥斯卡提名。这部影片以构思精妙、别出心裁和出乎意料的剧情和手法,一改近年来银幕上惆怅抑郁的格调和风格,呈现在银幕上的是一部轻松而剧情曲折的侦探剧。谢尔盖·格伽列夫拍摄的黑色喜剧枪战片《成功的关键》也是此类影片的佼佼者。有趣的是,这部影片2011年的拍摄费用仅为10万格里夫纳(合10000多美元),被认为是世界上低预算的电影之一。

  与其他国家的银幕状况相似,乌克兰的影院也不可避免地充斥着黑帮片、警匪片、枪战片,像《小丑》、《白色帆布》、《老师法规》、《按钮》、《公司英雄》、《空中海盗》、《樱桃之夜》等等,免不了暴力色情的内容。近年,新生代走进电影产业,制作了一系列优秀影片。例如由亚历山大·阿梅林拍摄于1991年的喜剧《注意,女妖》就很受影迷欢迎。影片注重于抒情和戏剧趣味,而非青春时尚打斗。而另一部关注青少年的优秀影片则是奥列格·森措夫拍摄的《玩家》,讲述了一个十几岁孩子不愿意上学,还经常与他母亲冲突,一心想成为电脑游戏世界里的高手。孩子坚信他选择的道路就是要当世界电游锦标赛的冠军。然而,选择和理解是两回事……另外,像《洛克索兰》(导演鲍里斯·涅别里泽)、《爱情岛》(导演奥列格比玛)获得全球发行,这对于渴望走出国门的当代乌克兰电影来说无疑是兴奋剂。

  2000年前后一些乌克兰演员纷纷到国外参加电影拍摄。由乌克兰家喻户晓的著名演员波格丹·斯图普卡主演、波兰导演耶日·霍夫曼执导的《火与剑》获得巨大成功。历史题材也是导演奥雷·杨丘克的选项。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他们拍摄的电影,如《饥饿33》(1991年)关注乌克兰大饥荒时期的家庭悲惨命运;《阿藤塔特——慕尼黑的秋日谋杀》(1995)、《不可征服》(2000年)和《钢刀连》(2004年),向观众呈现了乌克兰历史上起义军指挥官和士兵们生活和战斗的真相。

  近年来,新一代电影人进入乌克兰电影产业并在国际上频频亮相。2001年,新生代导演塔拉斯·托门柯在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博得头彩。2003年,乌克兰漫画家斯捷潘·科瓦尔拍摄的《9号电车开走了》获得了银熊奖。

  自2004年以来的乌克兰还不断拍出表现橙色革命的影片。其中包括《橙色天空》(2006,导演亚历山大·基里延科)、《我们突破》(2006,导演伊万克拉夫切申)、《橙色拉夫》(2006年,艾伦巴铎耶夫)。应该说,乌克兰政局动荡的身后一定有其“声影”。

  在乌克兰一百多年的电影史上,曾经出现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大师爱森斯坦,以及极端现实主义大师“电影眼睛”维尔多夫,也出现了诗电影大师帕拉加诺夫,这些流派和风格都流入并支撑起后来独树一帜的苏联电影学派,其功绩世人瞩目。而在今天的乌克兰电影中,我们更有理由在严酷的现实中感受到诗意的浪漫。

  (吴江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