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为奴十二年》:不只是生存,而是去生活

2014年03月14日 14:20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1

  若不是影片《为奴十二年》斩获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这部同名原著小说兴许很难勾起东方读者的阅读兴趣。

  1946年,胡适先生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

  他解释:“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你不独立,你仍是奴隶。独立不需要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精神。”

  读所罗门·诺瑟普的自传体小说《为奴十二年》,这段演讲词时时于脑海中浮现。

  若不是影片《为奴十二年》斩获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这部同名原著小说兴许很难勾起东方读者的阅读兴趣。

  它诞生于160年前,反映的是美国蓄奴制,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南北战争和废奴运动。

  对中国读者而言,它是一部尘封之作——直到去年11月,文心出版社才首度将其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但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这本书早已风靡美国,先后出版过数十个版本,完全可以用家喻户晓来形容。作者所罗门·诺瑟普也因此成为美国黑人文学最早的奠基者之一。

  2

  他隐藏起自己受过教育的头脑,以一颗曾为自由人的心,在为奴的境遇中观察黑奴制度。获救之后,他勇敢地写下亲历的深重苦难,将蒙在黑奴制度上的面纱一把扯开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叶,具有自由人身份的美国纽约州黑人居民所罗门·诺瑟普以拉小提琴为生,家有妻子和一双儿女。1841年春,33岁的他被两个白人设计诱骗至华盛顿,惨遭绑架,落入奴隶贩子之手,随后被运往盛行奴隶制度的路易斯安那州,卖至当地的种植园:“我像牲口一样,被人驱赶着走过大街;我戴着镣铐,任人无情殴打;我被迫与一群奴隶为伍,而我自己也成了一个奴隶。”

  诺瑟普在离家数千英里的南方挣扎求生12年。他隐藏起自己受过高等教育的头脑,以一颗曾为自由人的心,在为奴的境遇中观察黑奴制度。获救之后,他勇敢地写下亲历的深重苦难,将蒙在黑奴制度上的面纱一把扯开。

  有人称这本小说为“暗黑版美国普法读物”。

  “暗黑”大约是指小说的整体基调。即便作者在叙述时已有意克制;但直到合上书,整个人依然被书中布满的生不如死之感剧烈地撕扯着。

  “普法”说的则是这样一部由黑人自述身世的著作,直面了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并将读者引向对绵延长达数百年的黑奴制度与其背后的压迫、歧视、抗争的深思。

  “人人生而平等。”从1776年《独立宣言》发出第一声呐喊,到1862年林肯发布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再到51年前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对25万民众发表著名演讲 《我有一个梦想》,直至1964年——《为奴十二年》问世一百多年后——美国国会终于通过 《民权法案》,美国长期存在的种族隔离与种族歧视政策,才终告结束。

  诺瑟普没有看到这一天,我们看到了。

  3

  一个人是否真正“为奴”,有时候无关乎手脚是否被束缚,而在于其内心是否坚强独立。

  你可能很难想象,在当今世界,仍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沦为奴隶,成为人口贩运、强迫劳动和性剥削等行径的受害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去年12月2日“废除奴隶制国际日”曾呼吁国际社会致力于打击当代形式的奴隶制。

  另一方面,如胡适所言,对个体而言,自由是外在的,独立是内在的,“给你自由而你不独立,你仍是奴隶。”

  列宁在《纪念葛伊甸伯爵》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不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津津乐道地赞赏美妙的奴隶生活并对和善的好心的主人感激不尽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

  一个人是否真正“为奴”,有时候无关乎手脚是否被束缚,而在于其内心是否坚强独立。

  据历史记载,自1808年英美两国通过禁止奴隶贸易的法案,到1863年南方邦联政府战败为止,在美国北方,有成千上万的自由身的黑人,被绑架至南方沦为奴隶。并不是所有从“自由人”变为“奴隶”的人都像诺瑟普一样,始终怀着一颗向往自由的心。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选择了妥协,麻木地承受了本不该遭受的不公待遇。因为对很多人来说,让心屈服要比在绝境里心怀信念容易得多。

  诺瑟普用自己 “为奴”12年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如何才能不“为奴”。

  总会有一些时候,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生存的环境,在这种无助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

  就如在炽热的红河谷大森林里,被当做牲口的黑奴们该怎么办?罗伯特选择了死亡,伊莱扎选择了绝望,帕茜选择八面玲珑、苟且生存,威利选择逃亡……还有更多人,亚伯拉罕大叔、鲍勃、威利、菲比婶婶,他们大多选择默默承受,就如同相信宿命一样继续自己的人生。

  《为奴十二年》的力量就在于,即使隔了一个半世纪,我们依然能从书中看到自己。

  “我想要的不是生存,我想要生活。”这是诺瑟普的选择与呐喊。

  每个人都应该不只是生存,而是去生活。这正是所罗门·诺瑟普留下的最重要的遗产。

  (记者 吕林荫,《为奴十二年》,[美]所罗门·诺瑟普著,吴超译,文心出版社出版)

  精彩书摘

  ■我和我的家人怀揣着最不起眼的梦想,用心去爱,去劳动,在这熙熙攘攘的世界努力向前……

  ■我把死亡看作尘世痛苦的解脱,把坟墓看作我疲惫不堪的躯壳休息的地方。然而这些沉思的结果,在我真正遇到危险的时候却又一下子踪影全无。面对死神,没有人可以从容淡定。生命对任何活着的生物都是可贵的,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呢。

  ■我不求,高高在上的天堂,只心疼,大地上被压迫的脊梁;我唏嘘向往的,是永恒的休息,因为它就是我极乐的天国。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