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舞台剧《往事只能回味》将在保利剧院上演

2014年03月20日 15:43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王伟忠、田浩江,一位是台湾综艺教父,一位是华裔国际顶尖歌唱家,一位生于台湾眷村,一位在北京军队大院长大。3月27日至30日,由二人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创作并主演的舞台剧《往事只能回味》将在保利剧院上演。该剧此次演出,还特邀到台湾导演及著名电视主持人赵正平加盟,在剧中饰演王伟忠的哥哥。

  《往事只能回味》是一个因“偷听”触发的故事,向人们揭开台湾眷村与北京部队大院这两岸异地平行时空下上演的真实历史和人生。故事讲述从北京大院走出的声乐家老田,来拜访台湾眷村长大的电视制作人老王。一首走调的《往事只能回味》,让两个人不由得聊起了各自的梦想,回忆起当年的年少轻狂。发现在信息封闭的年代里,两岸的少年不约而同都选择偷听对岸发送的短波广播节目和音乐……两人在一起,老王分享了自己的眷村生活,而老田则谈起他军队大院的往事。两人轮流分享求学、打工及艰难奋斗的片断……后来两人获得了成功,但新的问题和困难也随之而来:老王快速走红一度风光,却又因故事业一夕间瓦解;而老田在国外学习西洋文化和礼仪后,亲哥哥无法谅解,认为他忘本,兄弟俩关系渐渐疏离……

  国军二代王伟忠遇上我军二代田浩江

  田浩江在《往事只能回味》的创作概念里写道:“伟忠的父亲是军人,我的父亲也是,当年是历史使他们分隔在海峡两岸,今日却也是历史使我和伟忠走到一起,这是很有意思的生命机缘。”

  王伟忠与田浩江,二人很像。他们都有军人出身的父亲,都出自军人家庭;他们还都有庇护他们长大的哥哥,都有一份至深的兄弟之情;他们在年少时都“偷听”电台,通过电波幻想着海峡对面的世界……2012年年底,王伟忠带田浩江到台湾进行宣传时,田浩江动情地讲起自己的哥哥。田浩江从小在北京部队大院长大,与自己的哥哥一起,钓冰鱼、打群架、谈恋爱,当工人。然而,田浩江的一副好嗓子让他不甘于平凡,在哥哥的帮助下,他远赴美国逐梦,登上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舞台。哥哥却一如既往地守着寂寞,尽管热爱着贝多芬《第六交响曲》,仍然是老实巴交的工人一名。直到哥哥病危临终时刻,田浩江从纽约赶回北京,来到哥哥的病床前,他才发现,哥哥的嗓音竟然那么美,歌唱得那么好。疏离数十年的兄弟俩一起将少年时代心动的歌曲一一唱遍。

  听了田浩江讲述的兄弟情谊,一旁的王伟忠只简单说了句:“我也有个哥哥。”但就这一份相通的情感,让两个大老爷们在相视中,红了眼眶。

  原来,今日在台湾综艺界叱咤风云的王伟忠,小的时候在眷村也是跟在哥哥屁股后面的小孩儿。那时,哥哥就是他心中的英雄,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干。然而,辍学后,伟忠的哥哥却几乎变了个人,像小混混一般混日子,后来为了追求成功,只身前往美国,此后便杳无音讯。十年后,事业有成的王伟忠前往美国,兄弟二人却连面也没见,只通了一个电话。那个时候,王伟忠对哥哥的不满达到一个极限。电话挂断,横隔在两人间的,是累积了十年的沉默。

  在促膝长谈中,王伟忠和田浩江之间的共鸣与默契,让两位身世背景既迥异又相通的同龄男人,被一种奇异的缘分牵连,最终决定以兄弟般的赤诚站上舞台,创作并主演《往事只能回味》,用这种形式为自己的前半生作结。而对于王伟忠而言,从《宝岛一村》到《往事只能回味》,也记录了从父辈到自己这一代台湾眷村人的特殊经历。

  然而,没想到,在创作排演的过程中,王伟忠的哥哥癌症病情加重,最终离开了人世。所以这部戏在创作和排演的过程中,王伟忠曾经经历情感崩溃,而这部作品最终呈现也比最开始的构想增加了不少沉重与伤感。以往从来没有演过舞台剧的王伟忠决心首次登台亲自演绎他自己,也正是因为这份挥之不去、无法释怀的情感。他说:“别的演员演,可能会比我演得好,但他是靠技术。而我,是用生命在演。”

  在剧中扮演王伟忠哥哥的赵正平是台湾著名节目主持人,他和王伟忠一样出身眷村。同样的成长经历以及在家中身为大哥的责任感,还有在外漂泊打拼的孤苦与寂寞,都为他饰演这个角色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因为我也是在眷村长大的,所以我们都有很多共同的回忆。通过这个戏,我看到了伟忠哥不同于平日的情感,非常纤细的另一面,原来他年轻时追女孩子也是这样的,和我一样嘛!而且剧中很多情感也唤起了我很多如今已经不敢触碰的青春记忆,自己曾经也这样青涩过。”赵正平说,“对我而言,有机会参演这个戏,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

  本报记者王润 J069

  名词解释

  台湾眷村

  1949年,国共内战失利的国民党政权退到台湾,为了安排自大陆迁徙至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及其眷属,在全岛兴建了很多简易房舍,这些居住地后来被称为眷村。六十年后眷村已凋零,但它孕育的人才和影响力,意外地成为台湾软实力的亮点。眷村走出了大量名人,包括邓丽君、林青霞、杨德昌、吴小莉、李立群等,成为当今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眷村的文化也提供了大量创作素材,白先勇、朱天心、苦苓等台湾作家的小说经常提到眷村,王伟忠创作的风靡两岸的舞台剧《宝岛一村》也讲述的是台湾眷村的故事。

  北京军队大院

  1949年,国共内战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共产党所属的各军兵种总部及机关相继迁入北京,并先后在京西及北京其他地方兴建了众多大院,这些大院居住着大量的部队干部以及随军家属子女,并逐渐形成了有别于老北京文化的新北京文化。由于特殊的时代、环境和地位以及家庭教育,北京军队大院的孩子与共和国一起成长,他们的经历往往很特别,充满不少惊心动魄和激动人心的故事。部队大院子弟以他们自己经历创作的艺术作品,有着鲜明的大院特征,比如王朔的系列小说,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等等。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