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方言“好歌曲”走红 被评担负传递文化的使命

2014年03月24日 09:1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歌好听,词给力!”“这是我们自己的音乐,爽翻,巴适的板!”这首备受网友好评的歌曲就是在央视《中国好歌曲》节目中亮相的四川话说唱——《明天不上班》。

  除了“四川麻辣味”的《明天不上班》,“青岛海鲜味”的《挖蛤蜊》和“羊肉泡馍味”的《今天我疯了》也令评委、网友听后大呼过瘾。原被定性为“小众”的方言歌曲受到全国听众热捧,这一现象着实引人思考。

  勾起故乡情

  “一听你这布鲁斯,羊肉泡馍味迎面而来。” 著名音乐人刘欢的一句点评,火了西安大叔老钱和他的《今天我疯了》。在刘欢看来,这首“陕味布鲁斯”活脱脱地唱出了一个大陕西。

  正如中国社会语言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所说,方言歌曲是与当地方言、民俗、文化生活绑定的歌唱形式,凸显着地域特色,携带着丰富的地域信息。

  留学美国的青岛姑娘王彦文第一次听到《挖蛤蜊》时就备感亲切:“吃蛤蜊、喝啤酒是我们青岛人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事情。”小时候,她常提着桶、光着脚,蹲在海边耙沙,因为蛤蜊大都藏在泥沙里。“跟歌中唱的一样‘蛤蜊和海虹是伙计们子,没事就在沙里玩泥巴’。”王彦文笑着回忆道。《挖蛤蜊》承载着青岛人的故乡情,也赢得了外地听众的喜爱。“已被神曲《挖蛤蜊》洗脑,有空儿一定要去青岛赶海,挖蛤蜊!”网友“草庐公子”的微博被大量点赞和转发。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苗笑武指出,当代人个性意识的增强刺激了方言歌曲的创作,文化环境的开放与包容、听众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与欣赏营造了方言歌曲生存的土壤。正因如此,无论是“羊肉泡馍”还是“蛤蜊”,都可能为全国听众所喜爱。

  唱出心里话

  在登上《中国好歌曲》之前,《明天不上班》的微博点击量已破百万。“老子明天不上班爽翻/巴适的板/老子明天不上班/想咋懒我就咋懒/老子明天不上班不用见客户装孙子/明天不上班可以活出一点真实……”这首以四川话演唱的歌曲,吐露了广大上班族的心声,被誉为“减压神曲”。“《明天不上班》道出了我‘明天竟然还要上班’的痛苦和‘想象明天不用上班’的快乐。”24岁的年轻白领穆林这样评论道。

  为什么方言歌曲容易“走心”?苗笑武解释道,方言在发音、语调上符合口语习惯,写入歌词能营造极其浓郁的生活气息。通俗的歌词,新颖的旋律,加之准确的情感表达,很容易产生直抵人心的力量。这是一种语言、情感上的共鸣,与地域无关。

  听歌学方言

  “爽翻,巴适的板!”现在,东北女孩李冰偏爱以《明天不上班》中的这句四川话歌词抒发畅快的心情。随着这首歌曲的流行,许多年轻人都会说“巴适的板”。

  对此,著名音乐人润土称,方言歌曲的歌词一般都不复杂,主要的几句副歌会反复出现,使人加深对歌词本身的印象,并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运用。《明天不上班》就是一例。

  方言歌曲的广泛传唱使更多的人学会说方言,这在唐正大看来是个好现象:“走红的方言歌曲是‘幸运儿’,因为它们能担负起传承方言、传递文化的使命。方言歌曲的文化价值也是其受关注度越来越高的原因之一,我本人就是方言歌曲的忠实拥趸。”

  人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对方言歌曲也许同样适用,若能充分突出个性,兼顾受众需求,承担文化责任,“小众所喜”也能成为“大众所需”。李慧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