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田沁鑫谈戏剧生态:中国戏剧或迎“黄金时代

2014年03月25日 10:52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国话”先锋导演田沁鑫讲评国内外戏剧生态:中国戏剧或迎“黄金时代  

  2014年是威廉·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也是现代话剧被引入中国107周年纪念。今年年初,香港国际艺术节委约创作、中国国家话剧院创排了全新的“中国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向莎翁致敬。该剧由国话先锋导演田沁鑫执导,李光洁、殷桃主演,目前正在全国巡演。3月初,田沁鑫导演带着《罗密欧与朱丽叶》到深圳演出,并在深圳大学举办了一场题为《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戏剧》的讲座,讲评莎翁诞辰450年之际国内外戏剧生态。田沁鑫认为,戏剧是活人的表演艺术,是活人与活人的对话,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之下,一方面,中国戏剧对比国外还有很长的路,另一方面也正迎来最好的“黄金时代”。

  1

  莎翁故乡天天有戏夜夜笙歌

  近年来,中国内地戏剧市场一派欣欣向荣。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活跃着一大批剧团、剧社,此外,一批忠实的戏剧观众群体也已经形成。“现在三、四线城市都有人瞧戏了,中国戏剧市场真是越来越好。”田沁鑫说。然而对比海外,田沁鑫说,无论是戏剧观众的数量还是戏剧的创作、制作,甚至演员的自我修养,中国戏剧都还有“很长的路”。

  以戏剧节庆活动为例,英国爱丁堡艺术节至今已经举办超过50届了。香港国际艺术节也已经42届了,韩国的“首尔戏剧节”也已经走过30载春秋。“中国目前也有不少城市举办戏剧节,势头是好的,但我们的国际化程度偏弱,国际性的戏剧演出不多。”田沁鑫说。

  曾多次赴爱丁堡艺术节交流演出的田沁鑫介绍说,每年8月,爱丁堡因为戏剧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这一个月,漫步爱丁堡,到处都是戏。除了剧场,还有各种临时搭建的戏剧帐篷,甚至街道小巷都成了来自全球各地的青年剧社上演街头秀的舞台。”田沁鑫说,“艺术节期间,入住爱丁堡的任何一家酒店都可以拿到一个大黄本。本子上除了有各种演出信息,还有参演团队导演、制作人的联系方式。”

  如果说,爱丁堡是“8月有戏”,那么伦敦西区则是“天天有戏 夜夜笙歌”。16、17世纪是英国戏剧的黄金时期,莎士比亚创作了大量深入人心的作品,戏剧开始由寻找观众变为在固定场所演出吸引观众。英国早期的剧场集中在城市西部,奠定了今天伦敦西区作为世界戏剧中心的基础。时至今日,西区作为戏剧中心和娱乐中心,在英国的经济中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田沁鑫说:“与电影相比,西区剧目以长演不衰取胜。一部电影《泰坦尼克号》票房10亿美元,但长演不衰的音乐剧《歌剧院的幽灵》票房收入却是《泰坦尼克号》近2倍。”

  文化产业后起之秀韩国在戏剧方面的发展同样令人刮目。“韩国首尔大学路,一条小街就有30多个剧场,50多个剧社。一间小小的咖啡馆里都有迷你话剧演出。”田沁鑫说,“韩国的大企业对戏剧的投入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首尔最漂亮的剧场就是LG修建的LG艺术中心。”

  2

  看戏乃欧洲人日常生活方式

  在欧洲看戏,不仅看台上,也看台下。田沁鑫说,欧洲人爱戏已经到了痴狂的程度。“《歌剧魅影》已经演了25年,然而,想要在伦敦西区一窥其真容,至少都得提前半个月订票。”田沁鑫说。她表示,论硬件设施中国的剧院高端、大气、上档次,一点不输欧美国家,甚至远超某些剧院。“伦敦西区很多的剧院设施陈旧,座椅一点不像国内剧院的那么宽敞舒服。夏天进去,没空调,闷湿潮热,我气都喘不上来。”田沁鑫说,“但就这样的环境,《悲惨世界》上演时,我旁边的一位欧洲胖老先生楞就卡在窄窄的座位里,看戏看得如痴如醉。”

  在田沁鑫看来,戏剧已经深入英国人骨髓。看戏,跟喝红酒、吃牛扒一样,是他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伦敦西区的演出一般中场休息20分钟,休息时大家就喝喝酒、聊聊天,看戏既是文化也是社交。”同样是欧洲,意大利的戏剧则呈现出另一番图景。“意大利人爱歌剧。有次在意大利,当地的朋友请我看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一看就4小时,中间休息3次,每次20分钟。”田沁鑫说,“剧院是宫廷式的,每个看戏的人都正襟危坐。我坐在二楼的包厢里,脖子都快看直了。”让田沁鑫感叹的是意大利人的音乐修养,“真太好了!”

  在美国,除了中国人熟悉的百老汇,田沁鑫介绍说还有“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百老汇是主流的、商业的,而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的戏剧追求就是非主流、非商业,是先锋和实验的。然而,不管是百老汇、外百老汇还是外外百老汇都有它的固定观众。”田沁鑫说。

  国内这几年看戏的人也多了,田沁鑫觉得这是好趋势。“不过,我们看戏并不是生活方式,这跟教育有关。在英国,戏剧教育贯穿小学、中学、大学。所以好多英国的大明星尽管不是戏剧专业但也浑身是戏。”

  3

  英国戏剧输送世界级大明星

  在国内戏剧市场上,一个奇怪又自然的现象是:如果没有影视明星加盟,一台戏往往卖不出好价钱。说奇怪是因为,影视明星并非戏剧的第一要素。而说自然则是因为在当下的中国,人们看戏爱热闹,有影视明星加盟,戏剧的票房号召力大不一样。不过在田沁鑫看来,影视明星不是戏剧的核心生产力。她说,以英国为例,世界级的影视大明星都是舞台戏剧行业输送的。比如,牛津毕业的“憨豆先生”罗温·艾金森大学期间就是学校戏剧协会的负责人。而电影《魔戒》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麦凯伦爵士,上世纪60年代就是从表演莎翁剧《理查二世》和《哈姆雷特》开始,逐步奠定了他在英国戏剧界的地位。

  “中国戏剧应该有自己的戏剧明星,这是迟早的事。”田沁鑫说。在她看来,舞台戏剧是影视剧的前辈,一个优秀的戏剧演员一定是优秀的影视剧演员。而反之则未必然。“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为什么好看,原因之一是因为姜文是一个优秀的戏剧演员,他特别清楚哪儿有戏。”田沁鑫说。田导还表示,周迅也很向往舞台表演,“不过近距离面对那么多观众,她说她还没准备好。”而谈起英国演员扬威世界的原因,田沁鑫表示,这还是跟英国文化界弥漫着浓浓的莎士比亚气息有关。“多数英国演员正是出于对莎翁的信仰与尊重,从表演舞台剧开始,走上了演员的道路。”田沁鑫说,“他们从爷爷辈开始就背诵莎士比亚的16行诗,英国演员的文学修养非常好。”

  在全球视野之下回看中国戏剧,田沁鑫说,改革开放30年,前10年基本是在恢复经典剧目,后20年戏剧开始出现商业的呼唤。“中国戏剧走到今天靠的是一帮人对戏剧的热爱。坚持下来的都是对戏剧爱得彻底的人。”田沁鑫说。对于中国戏剧的未来,田沁鑫说,她非常乐观。“戏剧是活人的表演艺术,是活人与活人的对话,这对话,在虚拟的互联网时代尤其珍贵。黑场、启幕、亮灯,呈现出极致的舞台,在假想的社会里,上演着爱恨情仇,这是多么的迷人!”尽管长路漫漫,田沁鑫说,她依旧坚信中国戏剧正迎来最好的“黄金时代”

  记者

  手记

  田沁鑫的 “深圳情结”

  ◎ 刘莎莎

  熟悉的人都爱称田沁鑫为“老田”。一身黑衣、永远的平底鞋、男性化的中分短发以及广博的阅历和对戏剧的犀利见解,这些都常常让人忘记“老田”其实并不老,她不过刚刚40出头。而这样的年纪,跟她这在中国戏剧界积累的成就似乎有些不相匹配。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她说,能有今天,得感谢深圳。为什么是深圳?老田说,1995年中戏毕业,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深圳。“当时我考取了一份广告制作的工作,单位在八卦路,家就住在南山。”田沁鑫说,“我那会志在做现代传媒。我在学校学习成绩特别差,什么小品汇报演出都没我,我觉得自己做不了戏。”虽然觉得自己不是做戏的料,但来到了深圳,爱看戏的田沁鑫没事还是在深圳四处找戏看。“可那会不像现在的深圳,有那么多剧院,有这么多演出。我记得,我在深圳那年就看了两戏,其中一个还是黄梅戏。”田沁鑫说,“休息时无所事事,我又把大学课本翻出来读。突然有一天,我觉得我看懂《雷雨》了,好像开了灵光一样,我觉得自己能导戏了。所以,一年之后,我决定回北京。1999年排了《生死场》。”

  田沁鑫说,她是在深圳对戏剧“开悟”的,对这座城市有特别的感情。正因为如此,3月,田沁鑫很愉快地接过了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的聘书,成为深圳大学的“特约教授”。

  她说,深圳是一座有先锋气质的城市,有做先锋艺术的气场,目前看来就是艺术内容的建设有点薄弱,她愿意为深圳的艺术尽一分力。记者 刘莎莎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