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王先霈谈“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2014年03月27日 11:2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各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历经无数世代沉积而来,都会饱含有益有用的优良传统,需要我们认真去了解、分析、研究和发扬。

  近年来,常常看到有媒体把某一地域的文学家群体用所在省、市命名,称之为“陕军”、“湘军”、“鄂军”……再早一点,有“荷花淀派”和“山药蛋派”的称谓,虽然不以地区命名,指的也还是某个区域的一批创作者。至于更早的上世纪30年代,则有京派与海派之说。以上的陕、湘、鄂,或者京和海,荷花淀之于河北,山药蛋之于山西,强调的主要都不是作家户籍所在的行政区域意思,而是说在某一块地方形成了一个艺术风格相近的作家群体。这些群体的风格,自然是与地域文化传统紧密联系着。那么,地域文化特色对于文学、艺术,以及推广开去,对于学术和文化,是不是存在稳定久远的熏染和陶冶呢?如何对待地域文化性格的传统,如何研究它、分析它,继承和发扬好的,剔除和扬弃不好的、过时的?这些,是今天可以讨论的问题。

  若说上古时期,这应该是较易辨识的。那时的人类,分群聚居,各个群落受到所在地自然条件的巨大影响。栖居在群山怀抱之中的,耕织在长江大河两侧的,面临汪洋大海的,处在四季如春的温暖地带的,处在严寒或酷热地带的,不同族群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就形成不同的性格。唐代李筌的《太白阴经》说:“勇怯有性,强弱有地。……海岱之人壮,崆峒之人武,燕赵之人锐,凉陇之人勇,韩魏之人厚,地势所生,人气所受,勇怯然也。”明代陆应阳撰写、清代蔡方炳增订的《广舆记》说:“西北之风浑,其失也悍;东南之俗偷,其得也和。”虽然只是就大略而言,依然曾经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逐渐减少了,人群之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便利和密切,个人、家庭、家族和各种大大小小的集团的迁移越来越频繁。文艺、学术、文化的地域界线随之越来越模糊,彼此交流、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说,在某个省份出生长大的人,很多其后长期并不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而定居于此的文学家、文史学者,很多是中年以后才迁入。所以,地域文化特性的纵向关系越来越淡化。可是,即使这样,也不能排除定居地对各种个体文化性格潜移默化的作用。自然环境对性格的决定力降低了,文化传统的影响力依然会起到有时是很重要的作用。

  从文化地理学看来,宗教和语言是地域文化的两大要素。在欧洲、中东等地,宗教因素的作用明显,而在中国,整体说来,宗教对于学术、文艺的渗透远不是那么强烈,而语言在地域文化的传承因袭中就显得较为突出,就是说,方言成为地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里举个例子。湖北黄冈方言里有个词叫做“斗狠”,也有写作“赌狠”的,日常生活里有逞强争胜的轻微的贬义,但黄冈人却赋予它不屈服于外界力量、实现自己认为正当的目标的郑重的褒义。从文化地理学的观点看,“斗狠”是一种饱含积极意义的个性,就是不服输,敢于承担责任。

  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中的陈潭秋,是黄冈县陈策楼村人。幼年与哥哥一起放牛,哥哥与他对对子,出上联“陈策楼前谁陈策”,陈潭秋指着对面一座山应声而答:“独尊山下我独尊”,那里真的有一座独尊山。辛亥革命当年,陈策楼东面十多里的上巴河镇的熊十力,与陈策楼北面十几里的回龙镇的李四光等人,在武昌雄楚楼挥笔言志,熊写的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李四光写的是“雄视三楚”。回过头去看,他们都言出而行,实践了自己的志向。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好多。“斗狠”并非是一味固执己见,“斗狠”还包括肯于和敢于否定自己。1943年,国民政府少将、与熊十力老家一箭之遥的浠水人徐复观,向熊十力请教读书,熊推荐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说,已读过了,后又对那本书有所批评。熊大骂:“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徐复观不是恼怒,不是拂袖而去,而是闻过则喜。他成名之后回忆说:“这对于我是起死回生的一骂。”徐复观以新我与旧我斗狠,从此之后改变态度,成了新儒家的一个重要代表。

  我想,各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历经无数世代沉积而来,都会饱含有益有用的优良传统,需要我们认真去了解、分析、研究和发扬。

  (作者 王先霈)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