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文艺片《白日焰火》票房4天破5千万 被评生活化

2014年04月02日 11:06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以往,文艺片一来,大家都是洗洗睡的节奏。但《白日焰火》却不再自嗨,3月21日上映至今,票房突破5000万,照这走势,与《盗马记》、《英雄之战》等同档期电影相比,颇有冠军相。

  有人说,这是因为这匹黑马大有来头——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最佳男演员银熊奖,双奖加身,着实为华语电影争光。

  可是,但凡能上映的文艺片,哪个不是手里攥着各种国际奖项,却依然在影院静悄悄地来,又灰溜溜地走了。远的不说,由“东京影帝”王景春主演的《警察日记》,就没有PK过“撞期”的《白日焰火》。

  打个比方,就像六脉神剑,只会单招不好使,要六脉贯通才显威力。因此,想要打造更多“现象级”文艺片,导演们还得好好动动脑筋。

  《白日焰火》特辑华数互动电视点播路径:电影——热点。

  谁在看?老百姓

  放下精英姿态,兼顾商业与文艺

  提到文艺片,观众的直观印象是,沉闷、缺乏high点。

  导演刁亦男在《白日焰火》中尝试了一种新拍法,即用商业元素包裹“文艺心”。碎尸、破案、三角恋,剧情重口味够吸睛;爱情、背叛和救赎,主题深刻有内涵。于是乎,人们发现,原来,文艺片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也能带来观影快感。

  在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中,《桃姐》却做到了几乎人人都有观影需求——平时足不出户的老夫妻会携手走进电影院,边看边感慨唏嘘;爱热闹的年轻人也停住脚步,静下心来,跟着角色重新审视生活……

  “这部电影的故事不需要解释,非常生活化,非常平实”,影评人韩浩月说。

  瞧,文艺片也可以很家常,无需站在商业电影的对立面,摆出一副“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说什么做声么,但是觉得对方很厉害)的架势,让人想了解,又深感自己充满了低级趣味,没那么高的水平欣赏。

  现阶段,文艺与商业之间,除了“看不懂”和“看得懂”的区别之外,前者给人留下了为拿奖而拍、以拿奖为荣的印象,后者则以票房论英雄。因此,贾樟柯、王小帅、王全安、田壮壮这内地四大“零票房”(指在票房上与成本存在巨大悬殊)导演,虽然都是有名无利的主儿,但都挺直了腰杆,颇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悲壮色彩。

  一次,杨澜在采访王小帅时,曾开玩笑地问道,在他死扛文艺大旗的背后,是否有种“精英主义的傲慢”。

  其实,抛开高雅与庸俗的争议不谈,文艺片与商业片之间,也有共同的标准,那就是好的影片,都能让人产生共鸣。

  由谁播?电影院

  避开热门档期,争取一枝独秀

  “艺术电影不能止于电影节,必须走向市场,启发观众。稳定的排片、固定的影院,可以让新老艺术电影观众慢慢回来。”这是贾樟柯的心声,也是众多文艺导演的心愿。这是因为,他们都吃过档期的闷亏。

  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曾获得柏林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熊奖、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狮奖。但该片在2006年底上映时,与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撞个正着。结果,一个票房惨败不足200万,一个风光捞金近3亿;

  暑期档也不好混。“不闷不装不土,有笑有感动”的《钢的琴》,在前有《武侠》,后有《变形金刚3》、《哈利·波特7》的情况下,被迫下线。同期,艺术价值为负的粉丝电影《孤岛惊魂》,却赚了9000万……

  挑来挑去,还是寡淡的3月比较靠谱。《观音山》、《桃姐》、《晚秋》,一致选择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今年,趁着得奖的新闻正热,《白日焰火》也及时上映,首日排片比例约17%,排在同档期新片第一位。这样的安排毫无争议,各影院负责人一致认为,其他影片没有冠军相。

  如此一来,文艺片再慢热也不打紧,没有大片冲击,可以积少成多。若是放在其他档期,影院、观众可都没有这份耐心。

  此外,还有一个利好的消息。据说,今年,中影集团将在全国近20家影城拿出一至两个厅放映艺术电影或微电影,进一步探讨筹建艺术院线的可能性。一旦拥有了固定的播出平台,文艺片的春天还远吗?

  跟谁争?商业片

  酒香也怕巷子深,宣传要给力

  有人认为,艺术电影的导演不能既选择个人表达又奢望商业回报。但现实就是这么寒碜。王小帅自己抵押车房拍出《我11》,而且没有一分钱的宣传费,只能在微博上吆喝一下;新人导演郝杰的《美姐》,制作费加上宣传费也就120万,票房更是只有区区52万;曾在第60届柏林电影节上斩获最佳编剧银熊奖的《团圆》,在国内卖出32万……

  穷就穷吧,导演们还特别拧巴,不屑于展示影片的商业卖点。曾拍出《落叶归根》、《无人驾驶》等影片的张杨,就是个典型。由他执导的《飞越老人院》,明明请来陈坤、徐帆、斯琴高娃等大咖客串,却只宣传担纲主演的许还山、吴天明等老艺术家。

  面对残酷的市场,低调显然不是美德。  2011年,《观音山》打造了一种商业艺术片模式。主演范冰冰不仅带领自己的宣传团队为电影造势,甚至用自己的产品代言,以资源置换的方式拉来500块路牌广告。影片MV,更是请来范晓萱、韩寒加盟,成立独一无二的“范范寒”组合。

  《桃姐》也是一部众星捧月之作,除了有刘德华、叶德娴压阵,黄秋生、徐克、洪金宝、宁浩、秦海璐等众多明星、导演一一露脸。这还不够,曾担任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的施南生,几乎动用了所有的人脉,推介这部影片。

  从卡司到宣传,当一部有品质的文艺片,同时具备了商业大片的规格,竞争力自然提高。不信邪的,则往往撞得头破血流。

  《桃姐》、《转山》、《钢的琴》、《恋爱前规则》、《团圆》、《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影片,尽在华数互动电视(点播路径:电影——文艺)。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