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张学良随从战争日记重见天日 数千旧照曝光(图)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4月06日 05:12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轰炸上海的日军飞机。

即将奔赴战场的中国士兵。

中国军队殊死战斗,仍未挡住日军。

名噪一时的“大世界”被炸成废墟。

军民一起抢救伤员。

  昨日清明,苏州商人杨先生致电扬子晚报记者,自称手中有几千张淞沪会战的照片,“我想把它公布出来,希望大家不要忘记那段历史,并缅怀在那场战争中死难的中国军民。”

  触动杨先生的是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28日访问德国期间的演讲。在那次演讲中,习近平两次提及日军侵华战争,并强调“这段悲惨的历史,给中国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如今,扬子晚报获准将这批珍贵照片首度对外公开。在梳理照片的同时,杨先生还讲述了照片背后一件件传奇的故事。

  扬子晚报记者 谷岳飞 张筠

  意外得宝

  他“懵里懵懂”拍下万余张老照片

  杨先生出生在苏州,后到加拿大求学、生活了10多年。15年前,他被单位委派回上海工作至今,目前和家人住在苏州老家。

  身边朋友知道杨先生有收藏爱好,便时常向他提供拍卖方面的信息。去年3月18日,有朋友发来一条信息:“3月20日在美国纽约邦瀚斯拍卖行将举行‘西安事变历史资料拍卖’,在两份重要文件上有毛泽东的签名和手书。”核实完拍卖信息后,杨先生马上请假,并买了张当天下午的飞机票前往美国。

  开拍前一天,杨先生赶到纽约曼哈顿麦迪逊大道580号的邦瀚斯拍卖公司,在公司负一层举办的拍卖品预展上,杨先生看到了那两份文件,“我判断不是毛泽东笔迹,两份文件的签名甚至都不同。”

  杨先生了解到,那次拍卖除了几份珍贵文件外,还有这四大行李箱、八小纸箱的私人物品,包括1935年至1941年所拍的1万多张照片,以及数百份书信和上千份当年报道日军侵华战争的英文报纸。

  3月20日的拍卖会现场,起初只来了19名竞拍者,拍卖会开始没多久就增加到了30人。杨先生说,他在现场看到了孔家、蒋家、宋家的后人。

  拍卖会的重点是行李箱里保留的一批重要历史文献,剩余打包拍卖12箱物品,杨先生以高价包圆,“我当时只是判断,1万多张旧照片,以现在每张旧照片400元论,它们都该值这个价。”

  不少到场媒体发现,12个箱子里竟然装了那么多的资料很多都是首次公布的,便把杨先生围了起来采访,“记者开头第一句,就问我是不是杨虎城的后裔。”

  第二天,杨先生更是接到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电话,表示希望将此批拍品留在美国,以供研究使用。杨先生表示,这些资料对中国更有意义,予以婉拒。

  将12箱资料运回苏州后,杨先生和朋友开始整理,越看越觉得“庆幸”——最让人震惊的是几千张反映淞沪会战的照片,以前从来没有看见过。杨先生介绍,这些照片的作者叫海岚·里昂,生于1908年,1973年去世。在来中国前,在好莱坞担任过特技演员。

  战争记忆

  殊死志士,没能挡住暴虐的铁蹄

  上海1937

  激战·沦陷

  第一阶段

  8月13日至9月17日

  中国军队向驻上海日军发起攻击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淞沪警备司令部所属部队编为第9集团军,张治中为总司令。

  在此期间,中国空军炸伤日军旗舰“出云”号,在京沪杭上空共击落日机40余架。

  第二阶段

  9月17日至11月4日

  日军再次增兵,中国军队转入防御

  日军占领淞沪间滩头阵地,由国内增派第9、第13、第101三个师团及特种兵一部。日军在庙行和陈家行之间突破守军阵地,大场镇失守。苏州河北岸中央军腹背受敌,放弃北站、江湾间阵地,转移至苏州河南岸。

  第三阶段

  11月5日至11日

  日军后援杭州湾登陆,中国守军撤退

  日军抽调3个师团在杭州湾登陆,迂回上海,协同淞沪地区日军作战。当时杭州湾北岸的守军,大部已调去支援上海市区作战,猝不及防,战局急转直下。11月11日晚,市区守军全部撤退,上海市区沦陷。

  第四阶段

  11月11日之后

  日军举行所谓“入城式”,不少百姓被所谓的“维持会”强命,上街“迎接”

  城破之后,日军站在废墟上搜寻,其中一张是华新公司前,两个日本兵骑在马上,气势嚣张。此外,拍摄者里昂先生也拍了不少日军伤兵的照片,显示此战日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里昂日记

  当日本兵挥手放行车辆

  撤离的难民像去了一次地狱

  在众多资料中,杨先生发现了一份特别的“战争日记”,正是照片拍摄者里昂先生所写,他详细记录了“1937年9月1日,星期三”这天,这个老外亲眼目睹了6000名惊惶失措难民的疏散过程。

  1937年9月1日 上海 海岚·里昂

  运送难民的卡车有条不紊地开始装人——杨树浦路难民安置工作结束后,疏散难民的区域就从这里扩展到其它地方。过了外白渡桥就是“无人区”。经过仔细地搜索,这里发现了上千难民。日军的身影令这些难民非常恐慌。他们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园。日军携带上膛的手枪在街上巡逻,随时准备射击。

  从那些看似无人的街区里,人们开始蜂拥而出。

  几乎有200来个人。争抢、推搡,他们竭力爬上卡车,不管其他人阻止的喊声。恐惧是如此尖锐,他们根本顾不上这些吵闹声。留在原地的人被许诺,稍后会来接他们。当卡车开走的时候,留在街角的那150人紧紧地拥在一起。

  有一辆卡车开往贫民窟。这里似乎已经没有人了,但是一个志愿者看见了一个男人。当反复向其确认他不会受到伤害,并且保证将他送到市区后,这个老人快速地跑回似乎是他家的小屋,跟他的家人一起跑出来。其中一位是个老妇人,极其衰弱。可能是饥饿或疾病所致,她无法走路。被家人抬上车后,她躺着一动不动。

【编辑:张哉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