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3840处文物挂“身份牌” 2826处尚无等级

2014年04月06日 10:14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挂有文物普查登记牌的东城区什锦花园胡同14-18号四合院。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本报记者 刘冕

  记者从昨天召开的文物工作会上了解到,目前,本市各区县登记的3840处不可移动文物都已经挂上了标志身份的金属牌。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有2826处是没有等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挂牌后,它们获得了官方的“保护罩”。

  市文物局局长舒小峰表示,本市成为全国首个为普查登记文物设立保护标志的城市。今后,这些文物将获得“免拆”权,无论是否具备文物保护单位的等级认证,都享受文保单位的待遇。

  此前超7成普查文物没“等级”

  2012年年底,本市率先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3840处古迹榜上有名。这些文物中有1014处分别拥有国家级、市级或者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头衔。剩下的2826处是尚未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约占全市各级不可移动文物总数的73.6%。

  虽然看上去只是少了个“身份”,但这些文物的保护现状堪忧。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期以来,文物法规对国家级、市级、区级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要求详尽,如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等。但没有“身份”的不可移动文物则缺少相应的保护措施,有的还被社会占用,极易发生文物被拆毁的被动情况,给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无等级文物装上金属身份牌

  按照文物法规和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对“普查登记项目”履行公布程序才属于法定的不可移动文物。截至目前,本市各区县文化委员会已完成了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并经所在区县人民政府同意后予以正式公布。舒小峰介绍,公布内容包括普查登记文物名称、地址、年代等基本信息,以使其及时得到法律保护。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原则是“宜宽不宜紧”。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凡是符合认定标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均应予以登记,而不能只登记重要文物,多保护、不漏查、不漏登,特别是做好新发现文物的登录工作。

  不仅如此,2012年开始,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及各区县文化委员会启动了普查登记文物挂牌保护项目,除了给已经有等级的古建筑挂铭牌,也为“无名氏”悬挂标志着身份的金属牌。标牌采用不锈钢材质,尺寸为标准的30厘米×42厘米,上面标注北京市某某区普查登记文物及文物名称等信息。

  截至目前,已有源顺镖局、万庆当铺旧址、南池子大街49号四合院、宝禅寺、模式口大街76号院等一批项目被挂牌。

  “所有安装都是可逆的,不会对文物本身造成任何破坏。”舒小峰说,此次文物保护标志牌制作安装工作是北京地区首次对普查登记文物进行挂牌保护,涵盖全市所有区县,工作人员深入街区、远郊区和深山区开展了安装工作。

  截至目前,文物部门已完成普查登记文物的挂牌保护工作,遗址、墓葬、石刻等部分不便于安装的项目除外。

  挂牌文物获“免拆”权

  装上了标牌,这些古建筑就开始享受文保单位的待遇了。这意味着,2826处尚未列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已经获得了“免拆”权。

  舒小峰表示,本市组织开展的普查登记文物挂牌与公布工作,为今后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文物保护理念、完善文物安全监管等工作奠定了基础,本市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文物资源,依法落实管理、使用单位和属地保护文物的责任。

  另外,本市今年还将加强文物安全巡视检查和执法检查工作,严格查处违反文物法规的重要案件。市文物局将充分发挥联合监管的作用,与公安部门建立联合打击文物犯罪的工作机制,防止人为因素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损坏。

  相关新闻

  今年开始普查可移动文物

  本报讯(记者 刘冕)今年,北京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将铺开。

  2012年,本市博物馆数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英国的伦敦。

  今年,本市尝试摸清博物馆的家底。北京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将铺开,同时本市将首次开展社区(乡村)博物馆建设专题调研。文物部门还将修订《北京市文物征集专项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完成《北京地区博物馆系列工作规范》编写出版工作,给博物馆的软件设施设定“门槛”。

  一批既有博物馆也将旧貌换新颜。徐悲鸿纪念馆、北京地税博物馆、北京月季博物馆将启动新建或改扩建工程。

  另外,市文物局还将起草《北京市文物重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推进社会人员参与文物安全保护工作。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