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警惕清明节只剩"焚烧"与"消费"

2014年04月08日 11:26 来源: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长久以来,中国人形成了一个极为顽强的观念,那就是我们生活在阳间,逝者则活在阴间,阴阳永隔,怎么联系呢?焚烧就是唯一的媒介。于是,千家万户都是用火烧的方式将祭祀物品“交给”先人。人们如同在进行一场“烧纸”的比赛,好像烧纸越多孝心越大。清雅深沉、诗意浓郁的清明节变得“火气十足”、“俗气四溢”,不伦不类,这与“清明”节日是不相协调的。

  清明节并不仅仅是焚烧的节日。在中国的节日系统里,清明节是一个与传统农时节律“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的节日。清明节融合了历史上的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内容,与农事节令关系密切;它既是一个追忆和祭奠先人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无穷乐趣的欢乐节日。逝者与生者,哀伤与欢乐,这些人世间的悖论在清明节得到了充分的统一,而这种安排正是概括了“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的本质内容。

  在现代传播媒介日益兴盛的环境下,消费主义文化盛行不衰,我们要警惕清明节本真的文化内涵的流失,防止它成为一个纯粹的“焚烧”与“消费”结合的节日,特别要防止种种陈规陋习的花样翻新与泛滥。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