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清明节在宋代成为国家假期 太学放假三日(图)

2014年04月08日 14:36 来源:河南日报 参与互动(0)

  4月2日,灵宝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来到当地烈士陵园敬献鲜花,祭奠英烈。赵华摄

  ●清明节,一个在中国延续了2500余年的祭祀节日,与国人血脉相通。●祭拜先祖,公祭英烈,清明节正在唤醒人们内心的记忆。●民俗专家认为,清明节已被赋予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

  缅怀:你存在,我的生命里……

  在清明节到来的前几天,孙天虎被爸爸催问了好几次,询问是否带着全家人一起回南阳老家去。

  “我爸爸特别在意清明节,每年无论多忙,离老家多远,都要回去给我爷爷上坟烧纸。”孙天虎说,因为他在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所以对爷爷的印象比较模糊,后来因为工作到了郑州,离家远,工作也忙,加之以前清明节不放假,就很少回老家去扫墓。

  但前年爸爸来到郑州和他一起生活后,每年的清明节,爸爸都要不辞辛苦,一个人回去“烧纸”。

  “不能忘了祖先啊!”这是爸爸常说的一句话,孙天虎说,在爸爸眼中,这个节日是很重要的一个祭祀节日,在老家也有给逝去的亲人扫墓的传统,因此必须回家去“烧纸”。

  4月5日,孙天虎开车带着全家人回南阳老家,在路上,遇到了不少返乡的郑州市民。在离开郑州时,他看到一个郊区陵园,那里已是人山人海,都是前来祭扫的群众。

  在年轻一代人的眼中,虽然并不能完全理解老人心中对于逝去亲人的牵挂和哀思,但这个季节,春暖花开,除了扫墓祭祖外,借着假期踏青郊游也不失一个好的选择,因此对于清明节的出行,充满期待。

  在老人的记忆中,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雷淑杰是一位“90后”大学生,在她的眼里,清明节就是专门纪念逝者的日子。雷淑杰说,每次在爷爷奶奶墓前祭扫时,爸爸妈妈、伯伯叔叔们都会在墓前对爷爷奶奶说“来看你了”之类的话,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祝福,接着述说一下家里近来的情况,最后还不忘让他们保佑小辈。一开始她还不太理解这种做法,慢慢地她感到这也是缅怀已逝亲人的一种方式。

  在今年清明前夕,雷淑杰所在河南农大的学生党支部专门组织了一次去郑州碧沙岗公园祭扫的活动。当大学生们看到肃穆的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聆听了有关的介绍后,才知道这里不仅是一个休闲的公园,还是一个缅怀革命先烈的地方。

  “清明节是一个感伤和怀念的日子,是追思逝者的节日,通过各种纪念方式,令人心中感觉暖暖的,虽然逝者已逝,但仍然存在于活着的人们心中。”雷淑杰说。

  公祭:不能忘却的纪念

  在清明节前夕,雷淑杰的同学也有不少去兰考祭拜焦裕禄。今年适逢焦裕禄逝世五十周年,全国各地自发去缅怀他的干部群众特别多。据媒体报道,从3月初开始,每天都有100多个团体、超过1万人前来拜谒焦裕禄。清明节当日,更有近3万人前来纪念焦裕禄。

  清明节,像祭拜焦裕禄这样规模较大的公祭活动还有很多。对于英雄先烈的公祭,一直以来是民间和地方政府在清明节前后坚持举办的活动,这也成为缅怀先烈、弘扬精神的重要载体。

  去年以来,对于英雄先烈和抗日战争中无辜罹难同胞的公祭活动,越来越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今年年初,我国立法确定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清明节前夕,民政部正式公布《烈士公祭办法》,首次对烈士祭祀活动予以规范。

  从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到《烈士公祭办法》的出台,公祭活动得以规范,有专家认为,从国家层面缅怀先烈,既体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奉献者的尊重,也是对民族精神的重要传承,其意义重大。

  法制日报评论员认为,我们从不缺少勇于流血牺牲的人,更不缺少对这些英雄先烈的崇拜之情,但一直以来,我们却缺少全社会对先烈们共同的祭奠与怀念,尤其是缺少法律层面的制度规范。每到清明,各地都会组织地方性的公祭活动,但其程序、礼仪和氛围都有很大差别,令公祭之严肃性大打折扣。《烈士公祭办法》的出台体现了国家意志,顺应了中国人民共同缅怀先烈的强烈愿望。

  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介绍,以往各地举办的烈士公祭活动中,出现过不够庄重的现象。他建议,修建贯穿历史、带有国家意志的国家公墓及设立先烈国家公祭日,由国家层面每年举行公祭活动,有利于烈士精神的源远流长。

  清明:唤醒传统记忆的“节”

  近年来,清明节前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也逐渐增多,丰富了清明节的内涵。

  4月2日,我省举办的主题为“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的甲午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市黄帝故里举行,海内外嘉宾7000余人参加了活动,共拜人文始祖,祈愿民族团结和谐、祖国繁荣富强。

  4月3日,古城开封,有上千人参加的清明文化节“大巡游”活动,拉开了中国(开封)2014清明文化节的帷幕。身着宋代服饰的人们浩浩荡荡在开封市街头进行巡演。盘鼓、高跷、梵乐等民俗表演,集中展示了古都开封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底蕴。同时,在清明上河园演艺广场通过艺术表演形式展示踏青、祈福、敬先贤、颁新火等北宋时期清明民俗文化。

  今年清明节当天,洛阳周公庙博物馆举行了一场古色古香的华夏少年祭祖典礼,再现了古代清明祭祖典礼。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也正在显现,来自海内外寻根拜祖的人士逐年增多,相应的拜祖典礼活动集中在清明节前后举行。

  林氏联谊会秘书长林绪榜告诉记者,这几年,来自海内外的林氏子孙前来寻根问祖的越来越多。这种基于姓氏文化参与寻根拜祖的活动,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林氏拜祖,是在每年的阴历四月初四。因为这一天,是林氏祖宗比干的诞辰,届时,来自全世界的林氏人士聚会到比干庙拜谒。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在一些海外华人中也保持着。4月6日,记者与已经移民加拿大的郑州市民胡宇后联系了解到,对于当地的华人,特别是老移民,他们几代人扎根当地,故去的亲人也都埋葬在加拿大当地。但每年清明节他们都会去先人的墓地祭扫。在一些华人较少的城市,清明节还成了华人聚会的时间。

  无论是寻根问祖,还是重现民俗,这些都反映出清明节正成为唤醒民族记忆、继承优秀传统的节日。

  专家:让清明节渗透在记忆里

  清明节的文化主题是什么?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夏挽群认为,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很丰富,并不单单是个祭扫的日子。

  夏挽群说,清明节在秦朝以前就有了,唐代成为定制,宋代成为国家假期,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让大家回家祭扫。清明原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时节,种瓜点豆,春种春耕,植树插柳。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关于清明节的起源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夏挽群认为,清明节的文化主题有两个:

  第一个主题是感恩,这和西方感恩节的文化主题相似。通过祭祀先贤先烈和祖先,表达对他们的缅怀和感恩之情。这些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感念先贤、不忘祖先的感恩观念,传承和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

  第二个主题和过去的踏青节紧密相连。人们扫墓归来,形成踏青的习俗,古代也称为踏青节。这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崇尚,拥抱春天,对生命的尊重,无论是戴柳帽、蹴鞠、斗鸡、放风筝、荡秋千等习俗,都反映了这样的文化主题。

  “对于一些祭扫习俗要尊重,我认为不必苛求。”夏挽群说,祭扫的形式必然会随时代而发生变化,一些不合时宜的旧习俗会进化成更文明的表达形式。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清明节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不能遗忘,这是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伦理观和道德观的体现。

  夏挽群认为,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世界文化趋同化的背景下,传承好自己的节日并不断丰富其内涵,这样才能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生命力,并永远渗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里。记者赵力文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