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黄裔教授解读琉球汉诗:琉球文化蕴含福建元素

2014年04月11日 10:41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福建师大黄裔教授解读琉球汉诗——

  琉球文化蕴含福建元素  

  拿到这本琉球汉诗集《唐歌唐跃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裔十分激动,不仅因为这是一本难得的研究素材,更因为这本诗集是以福州方言创作的。“琉球文化一直带有福建文化的印记。”他说。

  琉球汉诗,指琉球王国时代琉球诗人用古汉语创作的诗篇。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黄裔教授就开始潜心研究琉球汉诗,成为国内这一领域研究的拓荒者。当记者提起琉球汉诗,他兴致勃勃地说,他对琉球汉诗已经撰写了六篇系列论析,《六探琉球汉诗》已经发表,每一“探”都有新发现。

  ◆汉文化的“移植”

  20多年前,黄裔教授凭借两位赴日讲学教授从日本冲绳带回的几本无标点的诗集和资料,开始了琉球汉诗的研究。

  “古琉球国是一个贫瘠的荒岛,文化十分落后。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为显国力,派人东渡,和琉球建立了宗属关系,至此琉球开始每年来中国进贡,进贡的物品有芭蕉布、磨刀石、螺壳、番薯、甘蔗这些粗陋的土产。当时明朝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帝国,为了显示泱泱大国的风范,明太祖赐给他们的是华美冠服、精致的绸缎和丝织品。明朝还给他们中药,教他们针灸问诊。他们航海技术落后,明朝就赐给他们大海船,从各方面帮助他们。那时,汉文化东渐,‘移植’到了琉球。”谈话间,黄裔教授从书房拿出一摞古朴的典籍资料,边介绍这些史实,边查找给记者看。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琉球汉诗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揽胜纪行、即景咏物、怀乡思亲、送行留别、赠酬答对、赞中琉友谊等等。黄裔教授说:“琉球汉诗的时间界限分明,从1372年也就是洪武五年开始,到1879年琉球成为日本的一个县。此后琉球人被禁止使用汉字,而现在日本可以看到的日本汉诗,则是另一回事了。”

  “琉球汉诗是汉文化的连根移植,即从意识深层世界观上进行移植。几个世纪前,琉球的有识之士就开始研究汉学,汉文化中的礼、忠、孝、节、义、仁,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观念,都融入琉球诗人的血液。琉球汉诗集《闽山游草》的序中写道:‘学不外于修齐平治,道具在于四书五经,苟通文之士,以躬行之实,求道学之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汉文化对琉球的深远影响。”黄裔教授说。

  琉球历史上经历多次波折,因此许多历史资料均已丧失。黄裔教授说:“琉球曾经三次亡国,第一次是日本萨摩藩侵占琉球,抓走了琉球王,破坏了很多文献典籍。第二次是明治时期,日本正式吞并琉球,规定当地居民只能用日文不准用中文,这样又销毁了一批琉球汉诗。第三次是二战期间美国轰炸琉球,琉球汉诗基本毁于一旦。几次波折,关于琉球汉诗的许多原始资料都找不到了,最近几年才又钩沉到一些。”

  ◆琉球汉诗的福建元素

  琉球文化有着福建文化的影子。黄裔教授介绍,琉球在明朝成为中国的附属国后,开始全方位学习中国文化。当时琉球使者来中国,必经海路来闽,因此琉球与福建特别是福州的交往极为密切。如今福州长安山公园旁有琉球墓园,就是琉球人客死在福州的长眠之所。而台江南公园附近的“柔远驿”,就是明朝至清末用于接待琉球国前来朝贡的宾客和商人的地方。

  “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闽三十六姓约500人到琉球,帮助当地人发展生产,传播文化。他们在琉球扎根之地叫作久米村。这些人带去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包括文字、语言、诗歌、各种民俗等,在琉球进行全方位移植。当时,琉球国也派了许多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其中公派的叫作‘官生’,在京城就读。自费的留学生称为‘勤学’,他们多在福州学习。”黄裔教授说,从那时候起,琉球文化就烙上了福建文化的印记,比如琉球语口音受闽南语影响最深,关帝、观音、妈祖等民间诸神,也在琉球受到信众膜拜。琉球至今还有泰山“石敢当”,琉球古都首里至今还存留刻着“守礼之邦”的牌楼。

  谈到福州和琉球的文化渊源,黄裔教授说,有一人不得不提,即琉球诗人蔡大鼎,“蔡大鼎是清朝光绪年间人,是琉球汉诗人中创作量最大的诗人,他曾任大通事(外交使节)驻榕八年,经常跟福州当地的名人学士对诗唱答。他在福州时,游遍了鼓山、于山、乌山、镇海楼等地,均留下了诗篇,这些诗章收录在他的诗集《闽山游草》中”。

  例如,蔡大鼎的汉诗《过榕城》中有这样的诗句:“东西旗鼓添诗思,翘首乌峰一抹云。”这是他在福州游玩时留下的,东西旗鼓是指福州城东边的鼓山和西侧的旗山。他的另一首诗《辛酉八月朔丁祭谒见文庙》写道:“客居闽峤值秋丁,整肃衣冠仰圣明。乐备杏坛多士集,礼尊阙里庶宫盈。洋洋俎豆兼三代,秩秩罍樽列两楹。遥忆球阳当此日,略同释奠尽丹诚。”诗中我们能感受到福州当年祭孔的盛况,蔡大鼎看到福州祭孔,便联想到家乡琉球国祭孔时人们顶礼膜拜的情况,与福州不相上下。“从他的诗中,可以感受到琉球人对汉文化的崇敬和向往,也可以看到当时福州的民情风俗、山光水色、节日庆典等内容。”

  另一本以福州方言写的琉球诗集《唐歌唐跃集》则更直接地说明了福建与琉球的文化关系。“这是琉球久米村后人写的诗集,没有作者,属于群众创作。现在,日本有许多久米村的后人,他们中有许多人回福建来寻宗问祖。”黄裔教授说。

  ◆激励文化自信

  20多年的琉球汉诗研究,黄裔教授坦言不轻松:“我所获得的资料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而且许多都是雕版印刷品。所以,单单对于那些没有标点的书,自己怎么断句,给它圈点,都花了很多工夫,还请教了许多老学者,才使得研究能够顺利进行。”

  在大量的资料搜集和研究中,最令他惊讶的是琉球人对中国传统礼仪的尊崇。“孔孟之道对琉球人的影响非常深,他们提倡用孔孟之道治理国家。琉球国王治国‘以德不以剑’,以孔孟之道来教育子民,并大施仁政。每个家庭都用孔孟之道来教育后代,规范家庭秩序。人们内心安逸富足,社会稳定和谐,也就不需要武力装备了。”

  黄裔教授拿出一张在2011年第十三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上,琉球御座乐复原演奏会的照片给记者看,他说:“这些表演者都来自琉球,年纪大多四五十岁,他们经常来福建演奏,非常向往和崇敬中国璀璨夺目的文化。”

  黄裔教授说,他们的这些行为,激励着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国文化灿烂,一直传播到周边国家,如朝鲜、越南、印度以及古琉球国等。其中琉球对中国文化特别崇拜,酿酒、歌舞、诗画、服饰、历法,他们都虚心加以学习和接纳。”

  “福建师大闽台研究中心藏有一本书,叫《琉球古今谈》,记载了古代琉球人对王羲之、朱熹、董其昌的墨宝等中华艺术品都奉为至宝。古老的中华文化在琉球影响这么深,而且保存这么好,实在难能可贵。我们更应该尊崇、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黄裔教授话里话外,充满着对中华文化传承的关切和希冀。吴旭涛 实习生 廖志坚 通讯员 朱虹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