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超越功利,才能享受读书

2014年04月23日 13:16 来源:大河报 参与互动(0)

  自学生时代开始,阅读就被锁定范围、附加功能,让读书成为一件索然无味的“苦差事”。步入成人社会之后,面对一本书,很多人近乎本能地首先考虑:阅读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什么实质性帮助?殊不知,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享受精神的愉悦,追求灵魂的自由。

  国民阅读量持续低迷,“无暇阅读”只是一方面因素,但绝非最重要的因素,网络阅读的逐年攀升就足以为此提供反证。问题的关键在于,过于功利的读书观束缚了很多人的阅读。

  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3.43分钟,不到上网时长的三分之一。五成多国民都表示自己阅读量很少或比较少。

  相比起发达国家动辄数十本的国民阅读量,4.77本这个数字无疑显得很“寒酸”,即使这样的数字,也是比去年略有提高之后的结果。耐人寻味的是,低迷的国民阅读量背后是图书出版业务的大繁荣——中国早已成为世界出版大国,仅2012年,中国出版图书总量超过40万种,79.25亿册。

  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为什么却与书籍渐行渐远?每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出炉,类似的反思总会适时响起,然而却并未挽回国民阅读持续下滑的颓势,尽管比2012年略有上升,2013年国内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也不过是57.8%,换言之,有超过4成的国人不读书。

  很多人都曾描述过同样的景象:在发达国家的机场、公园、公交车、地铁站等地方,随处都能看到读书的人,但在国内,这样的景象似乎要少得多。相关统计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不用说犹太人的64本。这种直观的数据对比,不仅触目惊心,而且发人深省。

  当前国民阅读的两大尴尬是,最该读书的人不读书,最该读的书没人读。前者更多是指中小学生而言,处于黄金年龄的他们往往淹没在书山题海之中难得分身,一切与课本无关的内容都被打入另类;后者则是指经典著作日渐式微,牢牢占据排行榜的往往是“快餐文化”。这两种现象其实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既然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是以分数为本,学生只要集中精力应付考试就万事大吉,根本就不需要广泛阅读;学生时代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年之后如何会想起广泛阅读?基于此,国民阅读量的持续低迷不难理解,即使在这组略显“寒酸”的数字里,依然有教辅书的贡献——倘若去掉成人为应付各类考证而读的书,这组数据本身恐怕将更加令人赧颜以对。

  国民阅读量持续低迷,“无暇阅读”只是一方面因素,但绝非最重要的因素,网络阅读的逐年攀升就足以为此提供反证。问题的关键在于,过于功利的

  读书观束缚了很多人的阅读。自学生时代开始,阅读就被锁定范围、附加功能,抹杀了真正的阅读兴趣之后,读书无疑成为一件索然无味的“苦差事”,唯一能刺激人阅读欲望的兴趣点只剩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如此一路走来,步入成人社会之后,面对一本书,很多人近乎本能地首先考虑:阅读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什么实质性帮助?殊不知,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享受精神的愉悦,追求灵魂的自由。遗憾的是,在功利阅读中浸淫已久,很多人已经失去了放飞灵魂的欲望,于是,除了那些能够物为己用的专业书之外,很多人宁愿蜷缩在沙发上轻点手机进行碎片化阅读,也不愿轻易皱着眉头摊开一本厚重的“大部头”。

  国民阅读不仅关乎个人修养与素质,而且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正因为如此,推动全民阅读正在成为一项系统工程,为此,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看得见的法律支持之外,只有超越了功利主义色彩的束缚,才能扭转国民阅读低迷的困境,由此不仅需要革除应试教育的积弊,同时也需要成年人以一种更加广阔的目光来看待我们的精神世界。评论员赵志疆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