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舌尖》的可贵在于真实、扎实

2014年04月23日 13:3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从上个星期开始,身边的朋友又开始追看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微博以及微信朋友圈再次开始各种转发、搜寻、讨论,美食再次成为近期热议的话题之一。从午夜这一被业内人士称为“垃圾时段”开播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已经席卷全国,成为受众最多影响最广泛的纪录片之一。毫无疑问,这系列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文字都堪称经典,以致于即便是午夜时分,也有无数的人流着口水追着看,反复看。

  笔者第一次感受到舌尖上的中国带来的效应是在广州。虽然是广东人,但是笔者并不爱吃纪录片里介绍的竹升面,但是自从《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之后,身边很多朋友甚至外地过来的朋友,都要去纪录片里介绍的那家面店尝尝鲜。竹升面之外,就是黄馍馍,因为比较喜欢吃西贝,有一天发现,西贝多了黄馍馍,店里还有了不少那位卖黄馍馍的老人的海报,自然会心一笑。不过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前段时间去林芝出差,想带点野生松茸回来,一问价格已经涨得不得了了,一斤最便宜也要600元。

  因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被介绍的门店门庭若市,被介绍的人成了名人,被遗忘的美食被记起,第一次发现的美食要想方设法去品尝一番,《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包装成了前所未有的组合式的品牌,激起人们心中的记忆和渴望。如果将这部纪录片看成一档美食节目,其他所有的美食节目都相形见绌,如果将这部纪录片看成一位美食家,其他所有的美食家都黯然失色。且不说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和文字功底,它为什么能够给你带来感动和如此显著的效应?

  笔者以为,它足够真实。《舌尖上的中国》几乎就在我们身边取材,我记得小时候,虾酱就是那样子做出来的,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了,我们日常吃的白切鸡,也是这样,但是没有想到其中还有那么多的学问。太多的回忆,因为纪录片的介绍,更真实更贴近,让人们更加相信它所介绍的那些未知的美食,都是天下一等一的美味,都愿意寻找、品尝。而现在的很多美食节目介绍的美食,我们常常嗤之以鼻,那些美食家更像是收了钱的代言人,这里好吃那里好吃。那些以美女为主持的美食节目,更是单薄得可怕,似乎除了入口即化、外焦里嫩、香嫩可口,就再也没有别的词了,买个萌,流口水,无知又无趣。

  它挖掘深入。美食即使是自然的馈赠,也离不开人的智慧,是人的作用,让那些食材焕发光彩,《舌尖上的中国》更是一部中国美食文化史的呈现。文化的魅力,在于它的根源,形成和发展,而不是无中生有的包装或者牵强附会的沾光。我们之所以喜爱这部纪录片,因为它挖掘深入,每一段过程,都能够给你娓娓道来,让你获益匪浅。反观我们现在所面对的美食宣传、旅游宣传,普遍让人失望,东方小巴黎始终不是法国的巴黎,东方伊甸园也终究不是上帝的伊甸园,或许短时间内能够吸引人眼球,但是长远来看,又有多少人能够记起或认同你们曾经的呼号?文化的魅力,如果没有挖掘深入就口若悬河,得到的终究是质疑和不再信任。

  《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他们真正潜心下来,做得扎实,做得深入,不搞噱头也不戴高帽,平淡平实,但恰恰是这样的纪录片,最能打动你我。有些地方在做宣传的时候根本不管资源品位如何,一心想要做各种“最”,各种“世界级”,到头来,孤芳自赏还浪费纳税人的钱。笔者以为,潜心做学问,永远不过时,美食、旅游的宣传推广,如果能够做更真实的东西,挖掘更深的人文内涵,品牌会逐步树立起来,揠苗助长终究不是好办法。

  蔡华锋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