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扫地僧院士走红:个性学者需要空间

2014年04月25日 16:23 来源:河南日报 参与互动(0)

  读金庸的《天龙八部》时,小说里的那位扫地僧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沉默、不起眼的小角色,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近日的一则新闻,不禁让人有再遇“扫地僧”的惊世之感。王垚烽

  事件缘起于人人网上流传的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位其貌不扬的老人坐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台前,低头念着发言稿。这位蓄着胡子、一身黑衣、黑布鞋、没穿袜子的老人居然是一名中科院院士,名叫李小文。2009年的时候,《经济观察报》报道过他,说当时61周岁的他每天能喝一斤二锅头。

  一位堂堂中科院院士,居然光脚、穿布鞋作报告,说起来也的确挺有“范儿”的。但说实话,随意的穿着、不扬的长相以及“每天能喝一斤二锅头”的爱好,与学问的高低还真没多大关系。事实上,绝大多数网民对于李小文这个人并不了解,对于他所从事的研究也不甚明了,所谓追捧纯粹是出于“以貌取人”。平时见惯了一些人的“冠冕堂皇”,突然间来一把“返璞归真”,很容易让人“惊为天人”。

  大家对于李小文院士的追捧,更多的是一种借机抒怀,表达了公共舆论对时下那些中规中矩、棱角全无的“机关化学者”的不满和厌恶以及对布衣学人传统的追忆甚至想象。

  客观地讲,这种希望大学教授个个不食烟火的想法多少有点不切实际,也没有那个必要。就算是武侠小说中的少林寺,也不是只有“扫地僧”,少林之所以深受武林尊崇,靠的是各式武功绝学、一众高僧大德的汇聚。而少林寺本身的作用,恰恰在于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或者说平台。同样的,近年民国的大学为人所津津乐道,也在于其“兼容并包”的格局和气质,使各路学人能够各展所长、共襄学术。

  事实上,今天的大学教师尽管备受诟病,但像李小文这样的个性学者也并非个例,我们真正缺的,是包容不同个性、特长学者的制度环境。比如被称为“魔芋大王”的安徽大学教授何家庆,外貌上也颇似李小文般随意,更重要的是,他曾自费扶贫大西南,跨越8省区行程31600公里,为108个县的芋农讲授魔芋栽培技术。可就是这么一位被树为典型榜样的人,却在2007年4月,因为无法忍受大学行政化给自己的学术研究造成的羁绊,向校方提出了提前退休的申请。

  相比围观李小文们的“怪”,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些“怪人”的生存环境。相比景仰“扫地僧”,我们更应该追求“少林寺”那般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当每一个学人,无论他是循规蹈矩还是特立独行,都能够自由地、不受干扰地从事自身的学术研究,中国的大学、中国的高等教育才会有希望,也才能够回答“钱学森之问”。否则,喧闹过后依然是一潭死水,人们期待的“大师”也终究只会是一个传说。⑧9

  ●画中话

  “五一”前夕,中纪委先后集中曝光了几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中纪委副书记李玉赋指出:有的违规行为趋于隐蔽化。比如,有的党员、干部婚丧喜庆虽然不摆宴席,但红包照收。此正是:不摆喜宴收红包,瞒天过海耍花招。洁身自好君须记,四风纠治定难逃!(见4月23日《成都商报》)⑧9

  图/石向阳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