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安岗:19岁时被朱德任命为《胜利报》总编辑

2014年04月28日 09:3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邓拓评价说:“安岗是我们党培养的第一个新闻专家。”

  17岁

  一封求职信意外敲开了新闻界的大门

  1935年的圣诞节刚过,《益世报》社会服务版主编吴秋尘接到了中学生安正元(安岗原名)的一封信,“编者先生,我要做些不要酬劳的工作。这工作便是我最感兴趣的,也是最合适于我现在的,就是在您眼中已经变成平平常常的访问工作。我要在您指导下做一个‘新闻记者的实习’。目的是想‘看看社会’与‘发现社会上各样人物的不同的生活、经验及见解’。我希望在您指导下能够作为我从事新闻事业的起头,为社会服务,也为了培养我成为一个新闻人才(当然,那仍须我努力)。”信中开列了想要访问的人物名单。

  没想到吴主编把这封信和采访提纲全文刊登在12月29日《益世报》第九版上,标题是“一切青年都该想想‘寒假做点什么’”,还加了编者按。吴秋尘先生满腔热情地接待了这位17岁的青年,安排他做了“实习记者”。于是安正元邀约了几个同学进工厂、下农村、访学校,收获了“课本以外的无上的珍品——真正的社会经验。” “身心感到无限的轻快。”春假7周,在《益世报》上发表了10余篇通讯计4万字。

  安岗说:“给天津《益世报》投稿,使我明白了新闻可以沟通读者,利用新闻能够推动经济、政治发展,这是我走上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19岁

  朱老总任命他当了总编辑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安正元放弃留学美国的机会,于1936年瞒着父母到达山西太原,在牺盟会工作,薄一波建议他改名为“安岗”。他在国民党主办而由共产党员实际操控的《党训日刊》上,创办《巨浪》副刊,扩大抗日宣传。后来他还当过游击队长,率领百余人与敌人对抗。1937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最值得他回忆的是创办《胜利报》。安岗后来回忆说——

  “1937年冬天,朱德总司令率领一支八路军部队来到山西和顺县石拐镇。那天天气很冷,我们都很兴奋,爬上山头,去迎接朱总司令。不料我第一眼见到的却是个女战士装束的外国人。心想,这大概就是通知上说的美国新闻记者史沫特莱了。她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低着头,用笔很快在写着什么。我很兴奋,跑到她身边,用英语跟她聊了起来。

  她惊奇地问我:‘你们有报纸吗?’

  我说:‘我们现在还没有报纸,等建好根据地后,我们就要办正式的报纸。’我告诉她,只要打了胜仗,就会有战利品,就会有印刷机,有纸张。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技术工人,实在不行,我们可以请苏联的印刷工人来帮忙。

  她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用英语说:‘你们这些小伙子真棒!’

  不一会儿,朱总司令来了,见到我就问:‘你多大了?’我说:‘19岁。’

  朱总司令又问:‘你是文化人?’我说:‘文化不多。’看到朱总司令很和善,我鼓起勇气说出了在根据地办一张正式报纸的想法。

  朱总司令很认真地问:‘你会办报?你能办报?’

  我回答说:‘不,我从来没有办过报,但我相信能办好。’‘那好,建好了根据地,你就办报。’朱总司令肯定地说。我受到了鼓舞,又问:‘那这个报叫什么名字好呢?’朱总司令想了想说:‘就叫《胜利报》吧。我们要告诉人民,正义战争必胜。’

  受到了朱总司令的鼓励,我立即向特委书记陶希晋做了汇报,设法找到4台旧印刷机,办起了印刷厂。朱总司令题写了报头。1938年5月1日,我就在太行山上办起了第一张抗日根据地的正式报纸——《胜利报》,我担任总编辑。”

  一开始,出版的是8开油印小报,后来有了3台石印机,改成石印报。

  后来,他们还组织成立了“胜利丛书出版编辑部”,自己刻印出版了《论持久战》、《论抗日战争的新阶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南》等大部头书籍,出版了小学课本,而出报纸也没耽误。

  安岗办报专门找有军队有枪的地方。由于敌人扫荡频繁,《胜利报》没有固定住所,经常搬家,3年多搬迁20多次。报社人员是一支新闻队伍,也是一支武装部队。报社大部分人员编为战斗组,到游击区或敌占区去,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做战地采访。一场战斗过后,人员虽然分散四处,但能很快集中起来,继续出报。安岗把《胜利报》办得风生水起,还通过小贩发行到了敌占区。

  1941年3月,晋冀豫边区政府成立,决定《胜利报》停办,人员并入《晋冀豫日报》,上党分社更名为新华社晋鲁豫分社。安岗到了《新华日报》任副总编辑。年底,《晋冀豫日报》又并入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安岗担任社论委员,主要负责写社论,把党要向群众讲的话,变成对群众有实际作用和感染力的声音。朱德总司令说,“一份《新华日报》,等于10万军队!”

  日本鬼子对《新华日报》华北版非常憎恨,1942年5月,对太行实施“篦梳式”大扫荡,包围了报社,突围中社长兼总编辑何云等46位同志牺牲,安岗死里逃生。

  36年

  他一直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从1946年到1982年,安岗一直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他说:“我对《人民日报》有特殊的感情,我把自己一生中最好的时光,最旺盛的精力,都献给了《人民日报》。在这里我和同志们一起度过了艰苦的难忘的岁月,一起为解放全中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战斗,留下了许许多多不可磨灭的回忆。”

  《人民日报》这个报名,是由毛主席、邓小平、刘伯承共同确定的。从1946年到1949年,《人民日报》连升三级:1946年5月15日出版的是晋冀鲁豫《人民日报》;1948年6月15日改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1949年8月1日,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毛主席为此先后题写了三次报名。《人民日报》的发展历史过程,象征着中国革命发展胜利的历史过程,也记录了安岗成长的过程。

  安岗说:“1949年3月,我们在东焦村把最后一期《人民日报》出版后,就把编辑用品装在一辆十轮大卡车上,我和编辑部几个同志坐在大卡车上面,夜里10点左右开进了北平城。3月17日,我在北平主持了人民日报编辑部大会。”“我是策划组织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报道的主要负责人,也参加了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心里很兴奋。”

  当时邓拓是总编辑,安岗任副总编,1950年,范长江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社社长,三人合力要办一张最好的党中央机关报。安岗说:“有好多年因为工作不同,我只找过长江聊过一次,长江那时说:‘我很想当记者不想当官。’我跟长江说:‘我是下决心干一辈子记者的!’彼此说了哈哈大笑。”后来上面要把范长江和安岗都调动工作,安岗表示坚决不离开新闻工作岗位。

  “当记者,不当新闻官”是安岗的座右铭。他分工负责记者工作,提出“脚底板下出新闻”,自己身先士卒,带动记者深入第一线。他善于发现报道主题,经常白天采访,连夜赶写,有时通宵达旦,力争以最快速度见报。因此,凡是跟他外出采访的记者,莫不说“真累,但收获大。”于是陈柏生、王金凤、陈敏、高粮、陈勇进、段存章……等一大批年轻记者迅速成长起来。《人民日报》刊登的夹叙夹议的“安岗式通讯”,成为一种新的写作模式。

  安岗说:“我上太行山,强烈感觉把自己交给了农民。农民养育了我,教育了我,给了我智慧和力量。回想起来,加入共产党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而接受农民的教育和支持却是生命不息的源泉。”因此进城后,他仍然念念不忘农民,关心农民,把农业、农村、农民置于党报经济报道的首位。

  安岗对改革开放后的新形势,持有报人特有的敏感。1979年,他突破党报原有的格局创办了《市场》报,提出“经济记者的眼睛要盯住市场”,大力为经济改革鼓与呼。

  党中央看中安岗是办报的行家里手,1955年,命他创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7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了新闻研究所和研究生院新闻系。安岗亲自授课,培养了大批新闻人才。1980年参与创办北京新闻学会(后改名首都新闻学会),以新闻研究所为基地,团结全国相关研究力量,开展新闻学学术研究,有力地扭转了“新闻无学”的错误观念。

  64岁

  中央命他创办《经济日报》

  1982年安岗64岁,中央命他创办《经济日报》。12月30日晚7时,在临时借用的国家经委机关食堂的大厅里,面对着围坐在昏暗灯光下的《经济日报》在京全体工作人员,安岗热情洋溢地作动员报告,他说:“再过30多个小时,我们的创刊号就将迎着新年元旦的灿烂阳光呱呱坠地,中央对这张报纸寄予很大的希望,要求我们迅速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权威性,成为党和国家在全国经济战线上的重要舆论阵地。接着他又说:“目前,办报的物质条件还比较差,整个报社分散在全城4个地方办公,房屋狭小,拥挤不堪,但比起战争年代在枪林弹雨下办报还是好得多。每个同志都要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我作为报社领导成员之一,一定和同志们团结战斗在一起,到第一线去克服困难,坚决完成党中央对我们的嘱托。”在《经济日报》创刊后的三年多时间里,安岗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诺言。

  《经济日报》为安岗提供了叱咤风云的平台,他要充分运用这个平台,创建一个具有信息资源开发、传播、服务等多种功能的社会主义新闻大事业。

  每当有记者提出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作新闻采访时,他都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持。他倾力支持年轻记者罗开富重走长征路的采访行动,产生国际影响,被认为是“中国新闻界的创举。”

  一位编辑错发了一条市场信息,安岗闻讯后立即提出“迅速登更正,向读者道歉,还要考虑给那些受到损失的人以合理的经济赔偿”。

  安岗认为,夜班是报纸出成品的最后最关键也是最辛苦的一道工序,作为总编辑,必须盯住夜班,以利于指挥和协调报纸采编出版的全局。当时夜班编辑部设在南城回民中学后院,那是搭建在一排平房顶上的几间活动房屋,要攀登一座高约5米用角钢和铁条焊接成的梯子才能上去。风雪交加的数九寒天,梯子上结满了冰凌,稍有不慎就要滑倒。可是65岁高龄的安岗除了出差和生病,每天必到。同志们劝阻他,他却说:“报纸天天出,夜班我就得天天到。”

  《人民日报》著名摄影记者高粮说起一件事:1983年,我到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去采访,发现有部分人员利用职权,在供水、供电、收粮、收油料、收甜菜和公路通行上卡农民的脖子,农民们把那些人和事称作“老虎”,气愤得几乎是谈虎色变。我写了一篇题目叫《河套农民怕大虎》的内参,发在“情况汇编”上。因切中时弊,中央领导阅后非常重视。这一下惹恼了那些为非作歹、欺压剥削农民的老虎和老虎衙门,我揭露的人都是“党员骨干”、历届“模范”,他们联合起来反对,甚至对我进行人身攻击,说什么我这是反党反社会主义,我吃了人家的“百鸡宴”,是“上当”,为“坏人说话”。他们甚至强行拉人签名按手印,上百人书。在此情况下,报社的个别领导顶不住了,甚至劝我写更正,道歉。刚到《经济日报》任总编辑的安岗听说后,却挺身而出把内参要去,指派一名副总编辑调查核实,公开发表在《经济日报》一版上,并连续发了18篇社论、评论、消息和通讯,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反霸抓虎的高潮。获得了万里同志的支持。

  安岗认为电子信息化、信息市场化是报纸事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经济日报》率先采用我国第一套报纸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告别了铅与火。

  1986年安岗奉命离开《经济日报》。接任的总编辑范敬宜说:“他给《经济日报》留下了一部搬不走的内容丰富的新闻学‘教科书’。”

  文/陈崇山(原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陈日浓(原《今日中国》总编辑)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