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香厂新市区"启动保护 将不建高层建筑(图)

2014年05月08日 11:0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香厂新市区“泰安里”古建筑外墙斑驳破旧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昨天,“香厂新市区”保护建设可行性方案研讨会召开,北京市规划委、北京市规划院及众多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共同为“香厂新市区”未来的发展走向“把脉”。

  根据初步规划,这一区域的历史街道保护将以香厂路、万明路为重点,最大限度保持原有建筑的空间形态,并通过局部整治或织补恢复街廓形态与尺度。今后,该区域将不再兴建高层建筑,临街道路以西洋式为主,区域内人居环境将得到改善,棚户区在保留原有建筑形态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居住面积。

  历史:

  民国时期曾是京城最繁华地区

  民国时期,香厂新市区是北京最西化、最繁华的地区。当时开业的商店达49家,涉及吃、住、游、购、行以及与民生建设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茶馆、饭庄、会馆、游艺园、商场、绸缎庄、出租车行、医院等。这里曾经营中外百货与餐饮,且定价高,只有富豪能消费得起,并曾引进多项新奇特的设施及娱乐活动,如电梯、暖气、电扇、哈哈镜、魔术等,吸引了大量客流。

  后来,由于民国政府南迁、经济萧条以及自身商业定位失准等原因而逐步衰落。

  现状:

  低端商业、公建和住宅混合区

  如今,曾经的许多标志性建筑如老新世界商场、仁民医院都在上世纪80年代被拆毁,同时消失的还有万明路和香厂路交叉口处的中心广场。目前,香厂地区现存民国时期建筑10处,包括区级文保单位2处、普查登记在册文物2处,其他未登录历史建筑6处。其中,东方饭店是目前香厂地区仅存的保存原有名称和业态的民国公建,泰安里则是北京唯一采用上海里弄风格的建筑。

  北京市规划院研究认为,该区域已由原来规划的中高档消费区蜕变为低端商业、公建和住宅混合区,除东方饭店外,商业档次不高,业态混杂,居住环境拥挤,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环境质量普遍较差。现存的历史建筑普遍保存欠佳,出现结构不稳、外观残破或较大改动,大量出租户入驻其中,保护状况堪忧。

  北京市规划委表示,下一步将以此次北京市规划院规划的保护方案为基础,向3至5家设计单位征集方案,形成最终方案后,将公开发布并征求意见。

  专家建议:

  沿路建筑风格宜突出“西洋景”

  北京市规划院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香厂地区的历史价值较高,街区格局尚存,建筑特征也比较明显,因此建议整体保护,并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应重点加强对建筑遗存及街廓空间的保护,进行整体引导,以保留历史记忆。

  未来,整个街区应以低层、多层建筑为主,不再兴建高层建筑,沿街主要道路建筑风格则以西洋式为主。

  根据北京市规划院的建议,历史街道保护方面将以香厂路、万明路为重点,控制沿街建筑风貌及体量,保持现有路板样式及宽度。通过局部整治或织补恢复街廓形态,为北京人塑造一个具有历史记忆的街道空间。

  棚户区地块将维持原有临街建筑形态,允许地块内增加层数,通过建筑平面的调整、地下空间的利用增加居住使用面积,增加电梯等必要的配套设施。

  对于社会普遍关心的人口是否外迁问题,古建文物保护专家王世仁认为,不应该搞人口外迁,以免劳民伤财,建议在区域西北角搞一些安置房,改善居住环境。未来,这些居民还可回流,参与区域建设。

  探访

  昔日海派洋房 今日沦为老旧危房

  “香厂新市区”位于西城区虎坊桥路口东南侧,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赴现场探访,沿着东方饭店东南侧的香厂路向东走,老建筑随处可见,尖尖的屋顶仍旧保留着当年洋派建筑的遗风。只是物是人非,老建筑里住的大多都不是当年的老居民,这里也不再是繁华胜地,而成为南来北往的漂泊一族暂时的栖身之地。

  “香厂新市区”共有两处区级文保单位,除了东方饭店,还有一处是仁寿路上的“泰安里”。然而,若不是门前挂着的两块区级文保单位的牌子,很难将这座破破烂烂的老建筑与传说中的海派建筑的名头联系到一起。建筑外墙斑驳破旧,像是一处早已无人居住的危房。外墙上开了两个门脸房,靠近铁栅栏大门的是“温州发廊”,门脸外围贴着的白色瓷砖和整个建筑砖土结构的风格很不协调,东北角处还有一个小的日用百货店。

  泰安里于1915年至1918年兴建,仿照的是上海石库门里弄式的二层砖木结构建筑,由六幢平面格局和立面造型基本相同的二层楼房组成,每个楼房还带有独立的天井小院。

  然而,进入泰安里的大门后,眼前这条短短的小巷子却堆满了摩的、三轮车、棉被、废旧家具等杂物。裸露的电线在头顶上横七竖八地吊着,右手侧一个天井小院的门洞里堆满了装修材料,几个四川口音的女子正在露天做饭、聊天。顺着木质楼梯爬上其中一幢楼的二层,围着天井共有8个屋门,其中7个屋门紧锁,每个门玻璃上都贴着一张白纸,上面写着“某某施工队”宿舍的字样。还有一个半敞开的门在不停地随风摆动,一个老式洗衣机在里面若隐若现。

  本组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