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中国学”进课堂意味着什么

2014年05月10日 08:1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中国学”进课堂意味着什么  

  近日,北大宣布将开始面向海内外招收“中国学”硕士,首批100名学生将在明年进入北大燕京学堂学习。其共有“哲学与宗教”、“历史与考古”、“文学与文化”、“经济与管理”、“法律与社会”、“公共政策与国际关系”等6个方向课程体系。

  “中国学”,从中外学者的提出,到全球学人的趋之若鹜;从全球孔子学堂的星星之火,再到今日本土的北大,开始设立燕京学堂之“中国学”专业,此一“学术中国”之路,正是中国从历史文明古国,到当下文明、和平崛起的侧映和突显。

  “中国学”之前身,应是发轫于西学中的“汉学”。但此之“汉学”,基本上是站于西方的角度来看中国,特别是看中国的历史文化。虽然,近年来西方也开始从“汉学”发展、上升为研究“中国学”,但它是以西方话语体系为托举,仍未脱离西方中心论、文化和价值优越论等偏狭主轴来看中国。

  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到近30余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崛起”、“中国奇迹”成了方兴未艾的热门话题;而世界学术界的“中国学”热,也一浪高过一浪,逐渐使其形成为一门显学。但是,只有当“中国学”回归其故里,成为“以我为主、胸怀世界”的学术研究时,才是我们的学术“中国梦”实现之始。

  我们立于自身五千年文化传统之上的历史,加之现当代历史性的道路选择,这必将是一个全新的、有着自己发展轨迹的新中国、新道路。因此,在对自身过去和正在发生及未来走向的研究上,必然要求“以我为主”,获得我们自己的“中国学”话语权。这对破除“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思维模式,提高“中国话语”吸引力、影响力和引导力,都将起到历史性的进步作用。

  以中国自主掌握的学术话语体系,来研究和主导我们自己的“中国学”,它将是在吸收世界“中国学”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更多地用我们的表达方式、思想轨迹、学术角度、研究方法等,来重构建立于千年文化历史之上的现实之中国。“中国学”将与以“经史子集”等为重点的“汉学”有着明显区别。它必然会更加侧重于现实的关照性研究,以在新的世界格局中,构建出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并为现实中国、未来中国而服务。

  有人曾说:建立新中国,解决了挨打问题;改革开放,解决了挨饿问题;现在,我们还需要解决“挨骂”的问题。一直受制于西方话语体系的当代中国,与我们在近现代历史上处于挨打局面,以及我们当代发展中出现的历史性波折有关。实现中国梦,成为世界大国,如果没一个有亲和力、辐射力和说服力的话语体系作支撑,何谈学术独立和影响力?何谈文化的传播力与感召力?因此,“中国学”回归国内,让我们有了主导“中国学”的基础,有了从此让中国话语体系登堂入室于世界的开端。

  当然,真正让“中国学”做到经世致用,并不能仅让其止于学术“象牙塔”中。“中国学”所构建起的中国话语体系,不仅仅是所谓的宣传力,而更应是其自身独具的魅力和强大吸引力。用一种普通民众可以懂、可以理解、可以言说的方式学习和表达;让世界上喜爱中国及中国学的朋友,能够听得懂、听得进;愿意听、喜爱听、自愿自觉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学”。

  “只有大众接受,思想才会站起来”。当“中国学”从一门显学,发展、传播为世界上普遍接受和喜爱的文化时,中国形象、中国梦就会立体地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陈怀瑜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