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纪录片中“摆拍”不等于造假?BBC纪录片也摆拍

2014年05月16日 08:48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核心提示 日前,关于《舌尖上的中国2》“造假”的新闻成为媒体和网友热议的话题。网友纷纷吐槽《舌尖上的中国2》“造假”是在欺骗观众。其实,纪录片通过重构现实或者“摆拍”的方式还原真实世界并无不妥,只要这种方式表达的是有真凭实据的事实。当然,摆拍有没有破绽那就是技术问题了。

  纪录片中的“摆拍”和造假并不能画等号

  纪录片“摆拍”的历史和纪录片本身的历史一样长,世界上第一部纪录片就是“摆拍”摄制的;许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国外纪录片,包括BBC的《美丽中国》和雅克·贝汉的《迁徙的鸟》都不乏“摆拍”的成分。至于纪录片摄制方是否应该主动向观众透露“摆拍”,则并无法律或行业自律规定:主动透露“摆拍”只是一项道德义务。

  “摆拍”一直是纪录片拍摄的重要手法之一,其历史和纪录片本身的历史一样长。

  世界上第一部纪录片《北方那努克》就是由“纪录片之父”、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要求爱斯基摩当地居民“摆拍”成的。事实上,在罗伯特·弗拉哈迪前往阿拉斯加拍摄该影片时,爱斯基摩人已经普遍使用猎枪作为捕猎工具了。但是导演为了还原爱斯基摩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仍要求爱斯基摩人使用传统的捕猎工具进行“摆拍”。尽管这种“摆拍”的手法颇具争议,但丝毫不影响该片在纪录片历史上开创性的地位。

  国外经典自然历史纪录片都离不开“摆拍”

  在自然历史纪录片领域以严谨著称的BBC,在其《记录自然世界的原则》中明确提出“当野外实景拍摄不实际,或者野外实景拍摄会对拍摄者或自然生命及其后代带来伤害时,可以使用圈养动物描绘自然界的现象。只需注意不要在影片中宣称该场景是在野外实际场景拍摄即可”。

  在BBC拍摄的纪录片《美丽中国》第二集《云翔天边》中,应该出现在中国西南森林里的红腹角雉的画面,事实上是在英格兰西南的萨默塞特郡一个野生动物公园摆拍的。对此,BBC在该节目网站上称被猎捕的压力让自然环境下的红腹角雉对于人类十分敏感,这就使近距离拍摄成为不可能。所以BBC选择了用两只在英国动物园里长大的、对人类并不敏感的红腹角雉在英国本地的布景里完成了拍摄。

  另外,由BBC拍摄的纪录片《冰冻星球》中北极熊出生的场景是在设置于荷兰一家动物园的人工场景中而不是在野外拍摄的。BBC称在野生北极熊的巢穴中拍摄是不切实际的。《冰冻星球》的旁白阿滕伯勒爵士在回应对该场景涉嫌“造假”的指责时说,“如果有人把摄像机架到野生北极熊穴中,成年北极熊不是会杀死幼熊,就是杀死摄像师,两者必有其一”。

  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的《迁徙的鸟》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雅克·贝汉在该片宣传过程中透露片中的部分鸟类是经过人类训练的,可以按照人类的指令排列出队形。此外,该片最震撼的场景之一是一只鸟被陷在原油里无法挣脱,场景里的原油“沼泽”实际上是剧组利用成桶的巧克力浆制造的人工场景。

  在含有重构或“摆拍”的纪录片中,有些拍摄方会通过各种方式提示观众“该片含有重构画面”,但这也只是拍摄者的道德义务。

  在BBC和央视合作出品的《美丽中国》中,英国版本和中国版本都未在片中或片尾字幕中提到纪录片中包含“摆拍”成分。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