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舌尖2》捧红临安笋干:需用炭火烘烤脱水

2014年05月16日 11:30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自《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一集中播出临安多味笋干后,临安笋干立刻成了临安乃至全国的食客争相寻访的美味。由市政府主办,由市商务局,市总工会等承办,并由市餐饮行业协会协办的“百笋宴”也在5月8日在人民广场举办,让市民们更了解家乡的这一美味。笔者采访了《舌尖上的中国2》的主人公——九狮村村民高宝良夫妇,让他们带我们领略临安三宝之一笋干的独有魅力。

  寻访“舌尖2”主人公

  5月10日,笔者一行三人从临安西站出发,循着“舌尖上的中国”的足迹找到了节目中的主人公高宝良的家中。初到高家,他们便热情地招待了我们。一开始高宝良夫妇显得有些拘谨,但被问及有关“舌尖上的中国”时,两人的话匣子就打开了。高宝良说:“看了《舌尖上的中国2》中自己拍摄的那一集后,感觉还蛮有趣的,现在也有很多媒体来探访,我们也没想到临安多味笋干现在这么出名。”

  高宝良接着说:“清明节前后是最为忙碌的一段时期,每天天一亮就要起床去挖竹笋,然后搬回家,进行加工制作,竹笋可以制作成淡笋干也可以做成多味笋干,每天都要忙到晚上十二点左右。辛苦是辛苦一点,但现在笋干价格一斤可以买50元至60元,想想还是值得的。”

  我们到高宝良家中时,恰逢高家正在制做笋干。高宝良领着我们去了院子里,他指着一口上面绑着一层塑料布的锅,锅里面正在煮笋,接着他掀掉了那层塑料布让我们看了看,他用竹篾条穿进锅子里面,给锅里的笋翻身,说是为了能让笋熟得透一点,他还告诉我们煮熟笋大概需要两个多小时。笔者发现,煮笋期间,整个院落充斥着竹笋带来的浓郁香气。

  村“舌尖2”拍摄趣事

  趁着煮笋的空档,高宝良带我们上山看了用来制作笋干的笋,并跟笔者谈论着舌尖上的中国拍摄时的趣事。高宝良告诉笔者:“舌尖上的中国拍摄组一行人在这小村落里待了十多天,白天跟着我们上山挖笋,晚上就陪着我们说说家长里短的,我普通话不是很好,所以交流的时候也闹了不少笑话。还有高山上用铁索放笋篮子的场景,拍摄了整整一天,虽然只出现了那么几秒钟,但笋篮子却摔坏了好几只……”高宝良笑着说。

  为了更多地了解《舌尖2》拍摄的幕后,笔者联系上了跟随中央台拍摄的当地工作人员老方。据老方介绍,当时摄制组来的时候正值雨季,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这可急坏了摄制组,他们也有时间安排的,正犯愁的时候,雨突然停了,抓住这个空隙,摄制组决定立刻上山。但刚下过雨,山路很滑,摄像师背着那么重的摄像机,很艰难的踉跄着到了笋地,但也收获了后来高宝良挖笋时水珠四溅,新笋诱人的场景。

  老方又说:“摄制组停留的十多天里,我们介绍了十余种笋干的制作,也都尽量采购回来给他们尝了尝,可能是味道的关系,摄制组最终采用了多味笋干。”

  “其实在接到拍摄任务时,我就查阅了《临安县志》中当时关于笋干的表述,并给摄制组看了,但摄制组认为这样的历史内容不如普通观众对笋的直观认识来的好,所以在节目中也就没有过多的讲述。”老方说。

  多味笋干的制作过程

  估摸着时间,笔者一行回到高家时,高宝良夫妇正在做多味笋干。高宝良告诉笔者,制作时要把煮好的笋用手撕成细条。笔者也跃跃欲试,学者高家夫妇的模样撕起了笋,看着很清闲的工作,笔者体验了半小时,发现其实这样的劳作也并不轻松。

  高宝良的妻子蒋荣仙说:“四月份几乎每天都要这样子干活,而且每天都要干完,不干完的话第二天笋就老了,味道会差很远。”过了将近两个小时,终于将煮熟的笋全部撕好。

  蒋荣仙在另一只锅中先放入了辣椒、茴香、味精、盐等调料,高宝良将撕好的笋放入锅中,最后,蒋荣仙在笋上面倒入白糖,然后盖上锅盖。高宝良说:“要让笋入味,要再煮将近两个半小时,在煮制的过程中还要用竹篾条给笋翻身,让笋入味得更均匀一点。”一时间,这座小院落里笋的香味变得更加浓郁。

  等待了两个多小时后,清香诱人的多味笋干烧煮工作算是完成了,接下来就是烘烤的过程,高宝良说:“这需要一个晚上的时间,我们利用白天煮笋剩下来的炭火用来烘烤,使得竹笋脱水,可以长时间保存。”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