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仿照《舌尖》解说词的“舌尖体”文字走红网络

2014年05月20日 11:33 来源:北方新报 参与互动(0)

  近期,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一种仿照《舌尖》解说词的“舌尖体”文字也悄然走红网络。

  《舌尖》解说词独特的文字表达方式,令不少观众印象深刻。比如很平常的晒鱼干,到了《舌尖》里却是“阳光以最明亮最透彻的方式,与鲜嫩的鱼肉交流,这是达悟人与上天和大海的约定”。至于人们常说的雨后春笋,则被描述成“春雷唤醒土壤中的生命,高宝良敏锐地觉察到,这是大自然发出的信号”。面对文艺范儿十足的金句,有观众直呼:“这简直就是高考满分作文的节奏!”

  对于网友的惊叹之语,《舌尖》分集导演胡博解释说,节目组在撰写解说词时并没有刻意追求一种“体”,“我们在遣词造句上的讲究,其实是要让语言更有厚度和韵律。如果全是大白话,观众只看画面就成了,还要解说词干什么?”

  不过,到了“舌尖造句党”笔下,很多稀松平常的事情经过一番改造,顿时别有喜感。就拿洗碗来说,有网友这样写道:“洗碗,又称漱皿,必须由一家之中精壮男子操持。古人相信,女主阴男主阳,厨房必须阴阳相成才能丰饶。洗碗时机也有讲究,必须在餐后剔一顿牙的时间里完成。晚一分食物残渣已干结,早一分有碍回味与消化。”

  一些职业“笔杆子”也加入到“舌尖体”的创作。作家吴钩就借“舌尖体”普及了一把历史小知识:“在中国饮食史上,两宋是一个历史转折期。良种水稻的引进、农田的开发、精心的育种,以及深耕细作技术的推广,让人们从大自然获得了更丰厚的馈赠,平民的饮食习惯从二餐制演变成三餐制。”

  郭峰是最早发起“舌尖体”的网友之一。据他介绍,自己是看节目的时候发现,《舌尖》里经常会出现一些高频词,例如食材、馈赠、味道、乡愁,“我喜欢这部片子,最近脑子里全是这些词,索性就照着这个调调造起了句子,没想到引出了一堆高手。”郭峰觉得,大家在用“舌尖体”造句时,往往花了不少心思,并不是随意地恶搞。

  近年来,“凡客体”“梨花体”“甄嬛体”等各种网络文体层出不穷,“舌尖体”的命运注定不过是昙花一现。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方毅华看来,网络文体是一种“集体的狂欢”,其意义只是一种参与感,“网友一分钱稿费也拿不到,但却在这种参与中找到了归属感,满足了表达欲。这种一呼百应的感觉,有时候比看电视本身还快乐。”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