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清末民国汉剧手稿本展示汉剧发展的脉络

2014年05月20日 13: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5月20日电 由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主办的中国汉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楚腔汉调:馆藏汉剧文物展”,20日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举行。

  此次“楚腔汉调:馆藏汉剧文物展”分汉剧发展艺术、汉剧行当、汉剧表演、汉剧化妆、新中国汉剧等几大部分。展品中有汉剧伶人鼻祖米应先的清代坐像、清末民初汉剧演出的银独龙蟒袍、大缎、女凤采牡丹斗篷、清道光年间的戏曲瓷板画屏等近百件珍贵文物,概括了汉剧从产生到汉剧服饰演变、唱腔发展等方面内容。

  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首次与民众见面的民清时期汉剧手稿本、唱片。其中,清末民初上海百代公司出品的汉剧唱片《两狼山》、民国汉剧手稿《斩岳云》、《孙尚香》、《三哭殿》及民国汉剧著作《标准汉剧大观(十一集)》等,展示了汉剧的发展脉络。

  汉剧理论研究家、音乐家李金钊介绍说,米应先在清嘉庆初年跟着徽班入京师,成为当时汉剧大班“春台班”的台柱,名满京师。徽班入京孕育出京剧,汉剧遂为“国剧之源”。清末以后,汉剧的声腔发展以皮黄为主,唱腔语言则以武汉方言为标准,具有鲜明的湖北地方特色。此次展出的民清时期汉剧本,是汉剧发展的“活史料”,对于汉剧“活态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和新传播方式的出现,传统戏剧日益衰落,汉剧亦难例外。2006年,汉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