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儿童剧导演李明华:无聊可以激发孩子想象力空间

2014年05月23日 10:50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带孩子“看场儿童剧吃顿大餐”大概成了不少家长的标配之选。但是,面对现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儿童剧,到底该选哪台适合您的孩子,大概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记得我小时候的上世纪80年代,儿童剧和儿童电影都不多,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精神娱乐产品也不多的年代。但这也并不代表着快乐的减损和想象力的被削弱,相反,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带来的是更多的天马行空鬼怪精灵的行动力。那时候,所有舞台电影上的主人公都是被崇拜和模仿的对象,看到电影里主人公玩的风筝,就会从垃圾箱的箩筐里捡几根竹条,拿回家劈开,拣差不多粗细的放在一根蜡烛上烤弯,自己在绢布上挑染作画,定型定色然后晾晒。总之,做风筝之手工繁杂也带来乐趣无穷,当风筝飞上天的那一刻,自己仿佛也就成了电影舞台上的小主角,开心极了!

  一部儿童剧《马兰花》,一部电影《泉水叮咚》,大概是每个孩子都看过不止一遍的,至今难忘。我们排着队从学校出发,由老师带着走了很长的路才到剧场看戏,一路上繁花似锦,舞台上怎么精彩倒是记得不太清楚了,反正和同学们走出教室就是高兴。看完回到学校,一般老师还会让写一篇观后感。那时候戏剧的主题基本还停留在“惩恶扬善”上,比如全场观众追打“大灰狼”就是一例。一般正面人物和反面角色鲜明对峙,势不两立。从小教导孩子们嫉恶如仇、爱憎分明,这大概也是时代的特点。

  儿童剧发展到今天,随着剧目的增多,演员的表演方式和舞台呈现方式都多元化,另一个趋势是教育功能减弱,娱乐功能增强,益智启发性的增多。但同时值得探讨的问题也随之增多,看儿童剧就图一个孩子开心够不够?儿童剧传达的教育思考究竟对不对?家长一边陪着孩子看戏一边刷屏看手机好不好?

  在儿童心灵的小宇宙里,丰富程度不比成人少半分,细腻程度比大人还有过之无不及。究竟要放进怎样一出小戏,才能生根发芽?又该是怎样去浇灌这样一棵艺术小苗,让它枝繁叶茂?在今天,一部戏影响一个人一生应该不太可能了,但一部戏往孩子心里放进去一点东西还是必须要做到的,戏剧工作者怎样做、家长怎么选,都是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值得去认真探讨的问题。否则,身处Web3.0时代,我们也许真的没办法将孩子们从数码电子产品的包围中,重新带回传统的儿童剧场。

  小小儿童剧,真有大大的学问在。

  在传统的戏剧观念里,很多戏剧学院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去儿童剧团工作,总觉得演儿童剧太小儿科,演不出个名堂。但突然间,有人发现了做儿童剧的商机,一般演出票都是两张卖,但是看儿童剧的多是三口之家,一卖就是三张一起,赚钱相对更容易。而且因为儿童剧这个市场长期没有人去做,儿童剧产品单一,所以利润空间巨大。一时间,众多儿童剧蜂拥而上,所以最近几年出现鱼龙混杂的乱象,仿佛从贫瘠的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北京晨报记者在六一儿童节前夕采访到台湾动动鞋子儿童剧团著名儿童剧导演李明华女士,她曾在美国学习儿童心理学,同时结合自己多年做儿童剧的经验,为家长们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也许这些观点还不能被家长们接受,但总之是用一些新的视角来思考这小小儿童剧中的大大学问。

  唯有感人好故事才撑得起舞台

  一问:互动是神器?

  李明华导演说,她从1987年开始在台湾做儿童剧,也曾遭遇现在大陆做儿童剧的困惑,很多打电话来购票的家长一上来就会问“你们这出戏有没有互动?”很多家长好像特别在意“互动”这码事,每次演出结束后,也总有父母跑来说“戏是不错,但要是互动再多点儿就好了,之前看过的某戏都是演员跑到台下来演,孩子能摸到,很开心。”通常在儿童剧演出现场,都能听到、看到孩子的喧闹声、撒欢乱跑的情景,大人们习以为常。这时候,通常舞台上的演员们一句“小朋友们,伸出你们的双手,加油好吗?”或者,更为直接的——往台下扔一把糖果,就能将演出的气氛瞬间拉到最亢奋的高潮,家长们听到宝贝的笑声也就非常满足地笑了。

  但是否有人想过,这样“撩拨”孩子兴奋是否能成为衡量一台儿童剧好坏的标尺呢?儿童剧的内核应该是戏剧,而戏剧的功能是“感染”和“感动”,很多戏为了互动,都将自己变得通俗化,那些原有的隽永的情怀都不在了。为观众呈现一个好故事,这是通常成人戏剧的标准,但到了儿童剧,为何要例外?互动的热闹排场终究不过是脂粉浓妆,唯有感人的好故事,才能禁得起素颜的考验,撑得起舞台,对得起剧场的质感。

  不应故意回避五味杂陈的生活

  二问:结尾是喜剧?

  让儿童去看一出悲剧,恐怕不是很多家长能接受的。但李明华导演的儿童剧团里确实有些戏是悲伤的,做这些让孩子们在剧场落泪的戏,李明华导演坦言“压力很大”。“很多家长太惧怕给孩子甜美以外的味道,只会给孩子吃棉花糖。其实,小孩儿的情感也有非常细腻的表达,我们的那些戏不会去刻意强调‘喜’和‘悲’,因为孩子们各有差异性,他们的感受不一样。我们的生活应该是五味杂陈的,很多事情我觉得不应该故意去回避小孩子。”比如在李明华导演的儿童剧《三滴泪》中讲述了一个失去亲人的故事,因为有很多家庭没办法给孩子讲失去亲人这件事,如果一味地用“出差、飞到天上”这样的话来隐瞒,那要瞒到什么时候呢?确实,不是每个故事都有完美的结局,至于希望戏怎么发展,有什么样的结局,“我们也会看孩子们的反应,最终会把主动权交给孩子”,所以《三滴泪》会根据孩子们的选择有两个不同的结局。

  李明华导演认为,儿童剧场不应当只是喧闹与花哨的游乐场,更应该是感动孩子心灵的花园。孩子们应当从儿童剧中获得更多对于生活的感悟,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愉悦。儿童剧不该只是娱乐孩子,更应该重视孩子心灵的成长,培养他们感性的艺术审美。

  无聊可以激发孩子想象力空间

  三问:无聊是好事?

  李明华导演最喜欢听到小孩说的话就是“好无聊哎——”在她的理解,只有无聊了才能达到好的状态,而不是像现在很多家长为孩子们安排了满满当当的课程,从小就用各种学习班把孩子们的时间占满,把孩子的快乐透支。

  李明华导演更反对很多家长让孩子从小就和电视机以及iPad等电子产品为伴,“痴迷于电子产品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正常快乐的孩子应该会自己寻找玩具,手边什么都可以玩得高兴,一根筷子可以玩起来,一颗弹球也可以。这些电子产品会给孩子提供一个惯常模式,会让孩子们的感受力受到制约。如果你的孩子感受到无聊,那其实恰恰是激发他想象力空间的时候。”

  每句台词对孩子都要是安全的

  四问:要不要教化?

  很多大人都过于强调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他们自以为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但事实上可能连孩子的十分之一都不了解。“我们不要太着急当孩子的老师,因为我们离开孩童时期太远了,很多事情已经忘了,孩子的小宇宙是无限的,我们不能用大人的思维去左右他。”

  在看过一出号召现场小观众打逃窜至观众席的大灰狼的儿童剧之后,李明华导演用“后背发凉”来形容她的感受。“现在都是法治社会了,我们谁有权力去制裁别人呢?这样的互动就是我极力去避免的,不引导情绪激愤,我视这样的互动为失控和可怕,很误导孩子。”

  同时,在儿童剧演出现场,李明华导演也非常不喜欢演员们的即兴发挥和那些随口而出的网络用语,比如“我去”等令她非常反感,“我的每一句台词都要保证是对孩子们安全的,就像厨师必须要把反复实验过的菜品端给顾客,否则有毒怎么办?那些所谓的即兴小聪明,我看到会很不高兴,也许我太严肃,但我不希望孩子们被误导,这种现场的演出失误是无法补救的。”晨报记者 和璐璐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