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南文昌胡同成“新老北京分界线”(图)

2014年05月23日 15:57 来源:法制晚报 参与互动(0)

  南文昌胡同8号被认定为文物,屋顶上的筒瓦留有马神庙痕迹 摄/法制晚报记者 刘畅

  本市首批由民间申请的文物中,本月最终有3处地方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除了媒体广为报道的廊坊头条11号“谦祥益老号旧址门面”、灵境胡同33(37)号院之外,还有一处就是南文昌胡同8号,即马神庙的旧址。

  南文昌胡同8号地处西长安街街道,出胡同东口就是国家大剧院,这条胡同被称为新的“新老北京分界线”。

  原来石碑胡同是新老北京界线的象征,但其在国家大剧院建设改造后已看不出胡同的模样,而紧邻石碑胡同的南文昌胡同却可更清晰地分界出新老北京。

  胡同追根溯源

  南文昌胡同8号旧址是马神庙

  南文昌胡同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胡同,从六部口进来,要拐几个弯,胡同最宽的地方也不过三四米。

  胡同始建年代不详,但根据《北京寺庙历史资料》及相关门牌户籍资料记载,该胡同在清代被称为马神庙,原因就是在这条胡同里有一个马神庙,而此次被认定为文物的南文昌胡同8号的旧址就是马神庙。

  马神庙,祭拜的是马神,俗称马王爷,清代《燕京岁时记·祭马王》称:“马王者,房星也。凡营伍中及畜养车马人家,均于六月二十三日祭之。”对于马神庙的建设,可能是因为明代推行马政,抑或是清朝帝家在马上打天下及对马的敬仰,而使马神庙的新建达到鼎盛。但随着历史的变迁,京城的马神庙几乎都陆续消失。

  如今的南文昌胡同8号已然没有半点马神庙的踪迹,旧址已成为民居。唯一让人有所遐想的是整个建筑上用的筒瓦,还散发出一点点古韵。

  “户籍上已找不到马神庙这地方”

  听说是来采访,在8号门前一群聊天的居民给法晚记者介绍了一位老爷爷。今年79岁高龄的穆爷爷,已在南文昌胡同8号住了55年。“以前只住了两三户,有个我还叫姐的,住户换了一批又一批。”穆爷爷回忆,带着怀孕的妻子,通过房管局的换房,1959年搬到了这里。

  来来去去,在这里住过的老居民有的已离开人世。在这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穆爷爷,还记得当年给自己换房的人姓金,还记得当年庙里供奉的大肚弥勒佛和马神像,记得殿前的大石礅上的老式旗杆,记得殿前的拴马桩……但这一切今天都看不见了。

  根据穆爷爷和门前聊天的几位居民回忆,原来的马神庙可能有2000多平方米,有三个大殿,殿两边住人,有院墙,以前的大门位置远超出现在,而现在大门的位置变成了旁边的民居,弥勒佛和马神爷也早无踪迹。文革期间,为了做防空洞,这里被陆续拆除。

  “我1969年下放,十年后回去转户口,户籍上已经找不到马神庙这地方。”穆爷爷说,就因为地名的更换,使他转户口遭遇了一堆的麻烦。

  这里有老居民大半辈子的回忆

  “来了好多人,我们也想住楼房。”门口聊天的一位居民告诉法晚记者,前段时间陆续来了很多人,有各个政府部门的人。有说要来钉文物牌的,有的察看后说以后这儿要做教育用地。对于未来,有些人在等待政府的腾退政策,有些人也希望继续留在这儿,毕竟这里有大半辈子的回忆。

  其实,年轻的一代不少都搬离了胡同,留守的多是中老年人。胡同院落,也因人气的衰落而更显沧桑。

  新老北京分界

  一边是大剧院 一边是四合院

  石碑胡同被认为是新老北京的分界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王东说,北京的历史悠久,按史料记载,石碑胡同是“分界线”,应该是在金中都到明清时期。

  介绍北京漕运的史料显示,曾在建国家大剧院时挖出过金中都的码头,这也可以体现位于长安街的国家大剧院正是老北京中心。因此地处国家大剧院旁边的石碑胡同被认定是一个新老北京的界线。如今,这片区域依旧曾是老北京的中心代表。

  一边是老北京,一边是新北京,原来石碑胡同就是新老北京分界线的象征,但石碑胡同在大剧院建设改造后已看不出胡同的模样。而紧邻石碑胡同的南文昌胡同却可更清晰地分界出新老北京,由此其成为新的“新老北京分界线”。

  从南文昌胡同8号出东口不过300多米,就到了大剧院,面临长安街。一边是宽阔的马路、宏伟的大剧院;一边是拥挤且略显衰败的四合院,到处私搭乱建。如果说“马神庙”还留下什么痕迹,那就是屋顶上的筒瓦了。抬头看,厚实又带有纹路的古旧瓦檐还残留着一丝能让人追忆当时香火鼎盛的马神庙年代。

  “二龙吐须”一条须被截断了

  筒瓦往下,与瓦片连接处是现代粉砌的砖墙。走进去,院落不大。“以前是烧煤供暖,所以不少人新搭建地。”穆爷爷指着现在用电取暖的设备介绍,2013年南文昌胡同才告别蜂窝煤时代,这片区域是西城区最后一个煤改电区域。

  从原来的两三户人家,到现在的20多户,好几百口人都挤在这个院落。“以前中间是大殿,殿两边是两条可穿的胡同,被称做‘二龙吐须’。”穆爷爷描述,其中一条胡同就是现在院落的入口,而另一条胡同却已经被一些后来的建筑封死,“胡须”被截断了,不能通行。

  文物认定背后

  ●申请人 历时4年多 终于被认定为文物

  此次认定的文物,是首次由民间文保人士提出的申请,南文昌胡同8号的申请就是由民间文保人士曾一智提出来的。曾一智是一名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虽然因为手术不能接受法晚记者的面对面采访,但记者从他的博客及西城区文委处了解到一些他的情况。

  他呼吁文物保护已有近10个年头,不仅向西城区提出了不可移动文物的申请认定,包括西城、东城等,共提出了近百处文物的申请认定。

  2009年,曾一智向西城区申请认定和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共52处,其中就包括南文昌胡同8号。“马神庙(南文昌胡同8号·清代)始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依次有山门三间,前殿三间及东西配殿各三间。现基本保持原建筑格局。”这便是他申请时所提交的文字概要。

  今年,南文昌胡同8号得到了回应,被认定为文物,曾一智将为其他申请的文物继续奔走。

  ●区文委 主体建筑保存尚好 有文物价值

  针对南文昌胡同8号被认定为文物,西城区文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民间文保人士申请后,需要派3位以上的专家到现场勘察。而要成为文物需要具备格局比较完整、建筑主体保存尚完好、有历史文物价值三个主要因素。

  南文昌胡同8号三个大殿的格局都比较完整,而且与故宫马神庙的格局类似。虽然部分建筑遭到拆除,外部因被违建包裹已看不出原模样,但主体建筑保存尚好。同时,因为是马神庙旧址,有明清的印迹,有文物价值。因此,在专家经过勘察等过程后,按照《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此处被认定为文物。目前,尚未定区级或市级。

  南文昌胡同8号或做教育用地

  对于居民说“南文昌胡同8号听闻将做教育用地”,该负责人透露,是有这个考虑,但具体要如何保护利用还有待后期研究。

  而对于民间文保人士提出文物认定的过程,该负责人表示,在文保人士提出申请后,需组织专家去现场勘察,后期还将征集包括使用单位、居民、文物专家等多方面的意见。还需要综合意见,给出结果并将进行公示。整个程序走下来,时间可能比较长。

  本版文/记者 周超 制图/周建文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