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数字化让老唱片焕发生机(图)

2014年05月29日 10:45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0)

老唱片

■ 何宇石

  数字化让老唱片焕发生机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唱片已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而“古董级”的黑胶等材质的一些老唱片更是与老式留声机一起,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为了抢救和保护海量珍贵的老唱片,中国唱片总公司2011年申报了“中华老唱片数字资源库”项目。该项目获得国家财政的支持,2011年至2012年,财政部先后两次向“中华老唱片数字资源库”项目拨付了专项资金共计1800万元。

  老唱片诞生于19世纪末,我国有记载的第一张唱片是1904年录制的京剧孙菊仙唱腔。目前,中国唱片总公司保存着13万面唱片金属母版和5万条磁性胶带,其中1949年以前的唱片模板有4万余面,均是极其珍贵的唱片模板孤品典藏。聂耳亲自演唱的《义勇军进行曲》声音实况,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的首版唱片录音,还有难得一见的四大名旦梅尚程荀联袂献唱的《霸王别姬》、大同乐会1925年演奏的中国第一首现代民乐队合奏曲《春江花月夜》、阿炳华彦钧亲自演奏的二胡曲《二泉音乐》的钢丝录音、曾侯乙编钟文物出土后唯一一次真品奏响的录音版本《千古绝响———曾侯乙编钟音响》,这些都是中唱版库中绝无仅有不可再生的世纪珍藏。

  中唱版库中还珍藏着中国唱片发展史上的许多个“第一”,如:1949年6月生产的新中国第一批粗纹唱片《解放区的天》、1959年10月出版的第一张中密纹唱片《黄河大合唱》、1966年4月出版的第一张薄膜唱片《大海航行靠舵手》、1980年出版的第一张立体声大密纹唱片《越剧·血手印》等,这些珍贵的唱片文物,不仅记载着中国唱片的发展历程,更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老唱片所保留的录音资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我国的唱片产业经过100多年发展,所积累的老唱片资源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和有效开发。对这些老唱片文物进行物理性保护是一项极为精细的技术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金属唱片模板按照保养要求,必须定期对模板进行化学清洗、检查和处理,否则就会被锈蚀和老化;而磁带的一般保存期限为10年左右,并要求恒温恒湿,超过保存时限或保护不当,就会脱磁粉,其音频指标将会大幅下降,甚至不能利用。

  由于历史久远以及保存条件所限,这些珍贵的史料和经典珍藏可能面临毁损的危险;另一方面,这些极具历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的唱片模板,如果缺乏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手段,只能沉睡在版库资料室里。因此,老唱片文物的保护刻不容缓,“中华老唱片数字资源库”项目意义重大。

  随着老唱片数字化采录工作的逐步推进,多家数字音乐内容运营商先后与中唱总公司接洽谈判,在数字音乐网络增值业务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据介绍,中唱总公司已与中国移动等通讯运营商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沉睡已久的宝贵音乐资源有望通过手机铃声、音乐下载等方式与普通消费者见面。

  老唱片母版资源经数字化处理后,为数字出版与发行提供了音源质量与数量的双重保障,通过数字音乐内容的集成分发平台,将实现数字音像内容的版权管理、认证授权和网络分发,为传统音像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必要条件。项目全面完成后,预计中唱总公司将从数字化经营获得每年千万元的经济效益,逐步形成稳定持续的商业模式,而且将对手机、网络等数字音乐版权增值服务产业产生巨大的拉动效应。何宇石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